春晚蒲剧的演唱者

春晚蒲剧的演唱者是赵振。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乱弹戏)是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蒲剧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一带而得名,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2006年5月,蒲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19。

蒲剧的唱腔:

蒲剧的音乐唱腔属板腔体,腔高板急,慷慨激越。唱腔部分以板式变化为主,另有花腔和杂腔部分。花腔,有十三湾、花腔、二音腔、三倒腔等。这些花腔,除“十三湾”是专戏专用(如《明月珠》彩苹的唱腔)外其他都与慢板、二性腔溶为一体使用,为各种板式的扩展乐句或附加乐句,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腔式。

在各种板腔之外,还有不少杂腔,均自其他剧种吸收来。有的单用唢呐伴奏,昆腔则专用笛子伴奏。

蒲剧唱腔,为徵调式,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起调高,音域宽。建国前通常用的是“二眼调”(相当于调)﹑“梅花调”(相当于C调),现多用G调。因其音域宽广、旋律跳跃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旋律跳跃幅度大。有时在一拍内就直接有十四度的跳越。故长於抒发激越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演唱时大小嗓兼用。

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有板无眼的紧二性、有板无眼的流水与紧打慢唱的紧流水以及介板滚白倒板等。一句唱腔,前半节用本音,中间用复音,末尾仍过渡到本音。因而给人以高亢激越之感。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定弦la-mi)为主弦乐器,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有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