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你了”
小时候,一堆小朋友聚在一起,总喜欢玩儿躲猫猫(捉迷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游戏最核心的无非就是两个角色:一个寻找者,以及在寻找其他等待被看见的人。并且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们还会隔空对答——"你们藏好了嘛?"“藏好啦!”“我已经看见你了!出来吧”......
成年人的视角里,再回过头来看这种“被看见”的需求,其实是没有性别、年龄、关系限制的,甚至在各种需要存续的关系中也是无所不在的。从小到大,我们所追求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我看见你了”,不仅是从物理空间、物质构成的“看见”,看见你的长相、打扮、着装,更是看见你的性格、习惯、喜好、人品。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讲课中,曾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所与人天生都有求知的欲望”,做了这样的解释:所有人都有看的欲望(too see)。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像的角度,也曾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些观点将“看”这样一种感官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强调“看见”这样一种方式,也正好说明了人们更愿意“看”,更愿意把“看”作为体验世界存在、享受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工作生活中,其实都有各种各样“被看见”的需要,同时也由己及人,了解到别人可能也需要“被看见”。回顾我们已经走过的各个阶段,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是有很多的。
嘿鱼
家人一直一直都在“看见”你。 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因为从小出生就被家人的无私关爱包围着,所以很多情况下,在我们的认知里“被看见”和被爱着就成了一种理所应当。所以在之后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萌生不知足的想法。
我从小可能没有和其他同龄人那样,由父母带着长大,并且定期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去公园玩、去旅游。印象里我小时候他们好像一直都很忙,所以我也定居在了爷爷奶奶家。不过,我从小还算是那种比较省心的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也都不错,只不过青春期有一段时间就突然之间成绩落差比较大。也正是自己这一时间的巨大落差表现,才能突然感觉到,父母“看见”我的时间更多了,相比平常我让人省心的时候多了很多关心和问候。也是这个时候才发现,其实他们一直在“看见”我,我也一直都有被他们悉心呵护着的这种“被看见”的需要。
真正的朋友是能够“看见”你的。 上学期间,有一段时间性格比较封闭,在同学中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是有一个女生主动走过来,找我聊天,并且和老师说愿意和我成为同桌,也一起讨论学习、一起去吃东西、一起分享零食和文具,甚至课间都会一起去打水和上洗手间。当时可能并没有这么鲜明深刻的体验,但是过了很久之后,我才真正慢慢体会到那种“被看见”的温度和朋友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幸运,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我们依旧是保持联系的好朋友。对我来说,那个时候的“被看见”是弥足珍贵的,就像是一束纯粹地照耀在我身上的阳光。
夕曦
有时候,我们需要主动寻求被“看见”。 刚上大学时,因为第一次体验宿舍生活,室友之间需要磨合,所以有一段时间因为室友关系是比较郁闷的。再加上自己是慢热型的人,所以那段时间总感觉自己是被孤立的一方,大家出去吃饭也好多次不主动叫我,出去逛街的时候其他人都是手挽手的(除了我).......所以,总觉得好像大家不是很喜欢我的样子。不过,等过了初始期,跟室友慢慢地熟悉起来后,才发现是自己想多了。
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自己在大学期间想要和室友获得融洽关系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所带来的困扰。究其原因,其实还是自己也没有主动让大家“看见”。在这一“被看见”的情景中,我需要的是成为宿舍中的一员、大家的好朋友,并且能够从日常的互动中体现出来,但是朋友们没有留意到这一点,才会让自己的内心产生一些“胡思乱想”。
陷入爱情的双方也要学会多“看见”。 再说说在爱情关系中,尤其是互相吵架时,双方也是因为没有看到对方的需求。从女性视角来看,她们相对来说是比较感性的生物,而男性的表现则相对来说是更理性的。这一性别差异导致男性更愿意直接听到,而不是自己主动去看到,或者有时是因为比较大条、根本没有留意到女性的一些“暗示”;而女性却希望对方能够主动留意到自己的需求。
比如,下面这些场景一定是最让女生崩溃的:
因为某一事,女生可能会说:“你怎么能这样……
“我错了还不行么?”
“错哪儿了?”
“哪儿都错了。”
其实这样只会让女生更生气,对女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是:“是我没有注意到……(忘记了纪念日、没有送礼物,或者刚刚的语气不对,太凶了)”。将原因具体化,会更容易被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看见了”。其实这就是爱情中“被看见”的一种需求体现。
嘿鱼
在毕业之后到进入社会工作之初,对自己设定的原则目标一直都是要踏实做事,所以并不会去向项目负责人或者主管领导主动邀功、放大和炫耀自己的成果。这也就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在同职位、同龄的同事面前,会和他们形成很鲜明的对比。
比如有次参与一个项目,去现场之后本来已经早早地就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全部做完了,可能这个时候其他人基本上还都没开始做呢,但是因为他们会很积极主动地在项目负责人面前刷存在感,所以我就有遭遇过负责人的质疑:你没看到大家都这么忙吗?为什么你什么也不干?你是躲到哪里去偷懒了?
夕曦
我不是一个很爱表现自己的人,所以在工作中大多是时候都是被动地展现自己,也没太想过要主动争取。以前觉得这是谦虚的表现,每次被夸奖或上台领奖时,还会有点不好意思,甚至有时候会选择把这样的机会留给别人。随着经历的逐渐积累,现在渐渐地明白,很多时候的现实情况是如果你不去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团队众多的人员中领导是无法特意留意到你的。所以,不主动,大部分情况下的结果就是不被看见。
所以说,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需要被看见,从而实现升职加薪,其实这就是工作中的努力被看到。作为下属来讲,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去给领导体现出自己的工作价值;当然作为领导来说,合理的激励机制,定期的例会、周报,一对一的沟通交流等也是在创造机会去看到下属。所以我们不要再吐槽各种汇报了,越是在职场中摸爬滚打,越能明白各种汇报、例会、总结,其实就是像领导展示自己的机会。
嘿鱼
国外一名教授研究成果表明:友谊的价值所在就是,这一刻,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能够被看见的,也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可视性——“心理意义上的我”。当然了,上述这个观点我认为可以引申到任何一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上。在关系的建立上,如果两个人双向地产生了这种心理可视性,能够持续地看见对方真实的“心理自我”,甚至能够看见对方自己也看不清的部分,这就变成了一段很有价值的关系,我们也能够通过这段关系不断地发现我们自己。
夕曦
“看见”带来的是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加深、职场中自己能力的被肯定,所以“被看见”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愉悦追求,会更具幸福感。
此外,还有一些建议与大家分享:
当然,看见不只是字面上的感官意义,还需要调动很多感知,想看见也要学会听见。
感谢正在阅读的你“看见”我们,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让我们有机会“看见”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