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万年,中秋节是哪一天?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晚期智人时期(约距今5万年以前),人们每逢秋季,山中的野果成熟,除了捕猎以外,晚秋的野果可以补充人体能量和微量元素。久而久之,形成了规律,每逢秋季来临,智人们就会格外的开心,静静地等待晚秋,山野间的野果成熟。

盘古大帝

然而在公元前一万八年,盘古开天辟地,中华文明早期的现代人社会开始高速发展。盘古的儿子成鸠氏世袭盘古之位,对天文历法,自然规律等总结成早期的《连山易》。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就是发生在成鸠氏家族统治华夏地区的天皇氏时期。

连山易

《连山易》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秋分是一年中的第16个节气。秋季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各别一月。而秋分节气则在中秋的中旬。秋分,即我国南方由夏季进入秋季的分界点,由此预示着丰收来临。

每逢秋分节气,农粟、野果成熟以前,上古先人们就会祭拜月亮,以祈祷农粟和野果的丰收。因此,上古时代的秋分也被称为拜月节。

秋分祭拜月亮神(拜月节)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3200年,24节气主演用于农事。对秋分时节祭拜月亮也主要是祈祷五谷丰收。

中华文明进入夏朝后,大禹治水,对河流百川,山脉等诸多地名,以及天文历法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统一实行夏历,也就是今天的农历。祭拜月亮神,会在祭台上,摆放红枣,五谷等,夏朝祭拜月亮已经具备一定的仪式。由于每年的秋分时间都不是固定的,但是都在秋季中期,即每年8月,因此,夏朝开始,将祭拜月亮神的日子统一定为每年8月15日。

周朝时期,定下了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在周朝史典籍《周礼》中也有记载。因此在周朝时期,每年8月15日祭拜月亮神,已经从民间上升为国家节日,天子朝臣皆拜月。

周天子中秋祭拜月亮

在汉朝时期,中秋拜月、敬老,赐以雄粗饼。雄粗饼便是最早的月饼。对于汉朝的百姓而言,雄粗饼是珍贵的点心,意为享受秋天的收获。

在浪漫自由的唐朝,才有中秋节一词,中秋赏月也与上古时代的嫦娥奔月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中秋节上升为全国性节日。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著名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时。”这是中秋佳节寄托情感的开始。

嫦娥奔月

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将中秋节食品描述为“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比汉代的月饼(雄粗饼)要精致的多,这是形式意义上的月饼。著名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著名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比唐朝寄托情感又升华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