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肖邦的音乐
1.永恒梦魇
夜曲最早是由英国作曲家菲尔德(1782—1837)创作的。他用优美的旋律配以平静的和弦的形式来表达夜晚宁静梦幻的心情。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并对其进行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形象。令人惊讶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多么激动人心,它仍然失去了“夜”的整体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新的面貌,后人将其视为肖邦创作的独特标志之一。
肖邦的夜曲几乎在每个首都都如此迷人。观众最熟悉的或许是《bE大调第二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以圣歌般的和弦进行开始,沉稳凝重,蕴含内在力量。一开始这种力量是碎片的暴露,逐渐积累,暴露的碎片越来越多。最后导致从上到下爆发雪崩。此时真的是身在“夜”,心在“日”。中段爆发后,“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重现时,同样的曲调伴随着完全不同的织体。原本严谨的节奏现在变成了三连音,音乐变得悲凉悲凉,久久不能平复。加了一个延长的终止后,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的声音中,但留下的沉重心情始终没有消失。
2.序幕
肖邦写了24首大调和小调前奏曲。对这些音乐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有的认为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的音乐构思,类似于“音乐时刻”。有的钢琴家把24首歌当成一个组曲,从头到尾连续演奏,有的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品味不同,手法各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多姿多彩的。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拒绝出版他的一些作品,后来人们才承认这些作品是音乐的瑰宝。由此判断,肖邦对于正式出版自己的作品是非常认真的。既然肖邦在1839年发表了《前奏曲》,恐怕就不会是草稿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惜这些前奏。这里有两首经常播放的歌曲。
bD大调第15号前奏曲,又称雨滴前奏曲。这里又是另一个人给音乐起了名字。说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是耐人寻味的,但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从来没有在作品中加过标题来说明音乐内容。他也很反感别人给他的音乐命名。可见,浪漫的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本身的气质,而不在于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字,说明他的音乐具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在欣赏已被命名的音乐时,只能把名字作为理解的媒介和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的联想和体验自由。比如这首歌的名字《雨滴》,很明显是伴奏部的一个Ba (# g)音,几乎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八度的稳定节奏,就像屋檐下滴落的雨滴,答不完。行板:
雨滴声衬托宁静,高贵优美的歌声从我心中升起。随着雨滴声,慢慢的,我的思绪转重,低音区出现了一个小调。雨点的声音变成了响亮的钟声,我的心情变得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了当初的寂静,依然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被一些人称为《雷雨中的祈祷》。这里确实有雷雨闪电的气氛,但没有所谓的“祈祷”。这部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同时写成,也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的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和革命练习曲类似。不同的是,这里只有愤怒,停留在悲伤中“为时已晚”;这里慷慨激昂,不屈不挠,没有眼泪。左手贝斯从头到尾咆哮着,像雷声,像战鼓:
主题基调坚定、豪迈、豪迈:冲击直入尾声,最后三次重击钢琴最低区的主音D,表达作曲家坚定不移、钢铁般的意志。
3.玛祖卡舞
玛祖卡舞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到马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只有肖邦写了大量特别辉煌的玛祖卡。在肖邦自己的作品中,马祖卡也是很特别的。第一,这些作品最有波兰土壤的香味。此外,这也是他较少戏剧和悲剧元素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的一种当地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它的典型节奏是:
此外,库亚维亚克和奥贝里克也在三倍时间。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综合了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而创作的。肖邦的马祖卡舞曲中经常透露出马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但肖邦运用的方式非常高超,远远没有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方面,肖邦是天才,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作而成。和声和调式有肖邦独特的创造。尽管如此,波兰本土风格的马祖卡舞并没有减弱;相反,婷婷以更加优雅和诗意的风度屹立在钢琴音乐的花园里。评论家说,玛祖卡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受,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因为玛祖卡就是这样的波兰音乐,一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不过,有一点可以让国人骄傲的是,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于65438年至0955年在华沙举行。来自中国的钢琴家傅聪不仅获得了第三名,还获得了马祖卡最佳表演奖。
肖邦的分类作品
(Op代表作品的代码,例如Op.10-3代表10号的第三首歌)
华尔兹(华尔兹)
肖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肖邦在维也纳的时候,这些圆舞曲用了维也纳圆舞曲三拍的节奏,再加上优美的曲调和抒情性,还练就了高度的钢琴技巧,所以肖邦的圆舞曲适合听和弹,不适合跳!
◎降E大调第1圆舞曲,作品18。
◎A小调第三华丽圆舞曲,作品34-1
◎降D大调第六圆舞曲《小狗》作品64-1
《狗华尔兹》是一首描述乔治·桑的狗追他尾巴的歌曲。因为歌曲很短,所以也叫《分钟》。
◎C小调第七圆舞曲,作品64-2
◎降A大调第八圆舞曲,作品64-3
降A大调第九圆舞曲,作品69-1
◎B小调第10圆舞曲,作品69-2
◎E小调第14圆舞曲,作品后
2、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
肖邦不太喜欢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主要是钢琴和管弦乐)只有两首。第二协奏曲第二乐章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一封美丽的“情书”。可以听听!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第一乐章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第二乐章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nes)
夜曲是由英国钢琴家、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音乐形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受他的影响,肖邦的第一首夜曲以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加入了更丰富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所以是肖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降B小调夜曲第1号作品9-1
降E大调第二夜曲作品9-2
4、练习曲(练习曲)
学钢琴的一定会弹肖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八度,三六度连续平行等等。但是,这些练习曲不仅是为了教学,也是为了艺术。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乐的情感表达,所以还是很受乐迷欢迎的。
◎E大调第三练习曲《离别》作品10-3
这首练习曲是肖邦离开波兰去巴黎时创作的。离开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降G小调第四练习曲《黑键》。10-4.
◎C小调第12号练习曲《革命》。革命性的操作10-12
这首歌是肖邦在听说波兰被俄国占领后创作的。
前奏曲,作品28
《作品28之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肖邦晚年为了筹集休养的旅费而创作的。
◎E小调第四前奏曲《窒息》
◎B大调第11号前奏曲《龙飞》
◎降D大调第15号前奏曲《雨滴》
◎此前奏因左手节奏如雨滴声而得名。
◎F大调第23前奏曲《快乐的船》
◎降D大调第24号前奏曲《暴风雨》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的雄壮有力的民族舞曲。肖邦七岁的时候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和降B大调),后来他不仅创作了舞曲,还创作了波兰诗歌!
◎波兰舞蹈No.3《军队》A专业:MilitaryOp.40-1
象征着波兰国旗精神的宏伟。
◎降A大调第六波兰舞曲《英雄》HeroicOp.53
7、玛祖卡舞曲(Mazurkas)
马卡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和俄国之间地区农民的民间舞曲。热爱祖国的肖邦写了55首马科科舞曲,把乡愁化作了丰富的旋律。
降B大调第五号马奎卡舞曲,作品7-1
8、奏鸣曲(Sonata)
肖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式束缚,所以他的创作只有两首奏鸣曲。其中,二号第三乐章中的《葬礼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葬礼曲。
◎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作品35第三乐章“葬礼”
(马尔凯·富纳布雷)
9、其他著名歌曲
以下歌曲也是肖邦的名曲:
◎C小调幻想即兴曲——即兴曲. 66
◎船歌f大调BarcarolleOp.60。
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4
以上所有歌曲的下载地址:/topics/236925/
=========================================================
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一生并不平凡。然而,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出生于德国汉堡,职业音乐家。父亲是他的启蒙音乐老师。13岁的勃拉姆斯在度过了艰苦的童年后,就去娱乐场所谋生。他说:“像我这样生活艰辛的人恐怕不多。”这期间,他写了150多幅速写,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853年期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在各地旅行和演出,接触到了一些音乐界的著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李斯特和舒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他指出勃拉姆斯是“一颗具有重大意义的后起之秀”,并赞扬和鼓励青年作曲家进入音乐世界。
1848年到1860年这段时期是勃拉姆斯创作的初期。他以流畅的笔触写出了一批乐观活泼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真挚热爱。此后,德国一直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斯在痛苦的迷茫中离开德国,搬到了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指挥、乐队指挥,并不断创作新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但是更残酷的统治随之而来。勃拉姆斯首先欢欣鼓舞地迎接国家统一,并为此谱写了凯歌。但很快他就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在这一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中,他的矛盾心态体现得一波三折。
晚年,勃拉姆斯退休了。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创作,并致力于收集和改编民间音乐。勃拉姆斯于1897年在维也纳逝世。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不同音乐流派的作品。他的四部交响曲创作于他创作的成熟期。勃拉姆斯43岁时创作了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第一部交响曲。协奏曲作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和《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海顿主题变奏曲》、《大学节日序曲》、《悲剧序曲》以结构严谨、色彩丰富著称。他的钢琴作品和300多首声乐作品充满了感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匈牙利舞曲、摇篮曲等简单的音乐小品更是家喻户晓的佳作。
勃拉姆斯的作品明显延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广泛吸收了欧洲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造诣。在19世纪后期的严酷现实中,勃拉姆斯在自己的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尤其是他后期的一些作品,晦涩难懂,反映了他的摇摆不定、退避三舍和矛盾心理。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和作品使他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的地位,是德奥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摘自《项杰》(人民音乐出版社)。
经典作品:
C小调第1交响曲,作品68
1.一首轻快的歌(15:30)
2.持续的行板(9:30)
3.一个小快板和乐章(5:08)
4.柔板-不太快的快板,非常轻快(19:12)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
1.不太快的快板(15:30)
2.不太慢的慢板(10:22)
3.小快板(准小行板)-不太快的急板(5:39)
4.活泼的快板(9:55)
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
1.轻快的快板(10:04)
2.行板(9:04)
3.Poco快板(6:12)
4.快板(9:37)
E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
1.不太快的快板(14:02)
2.适中的行板(12:45)
3.乔科索快板(7:26)
4.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快板(11:19)
D小调悲剧序曲,作品81 (13:03)
c大调学术节序曲,作品80 (11:25)
海顿降B大调主题变奏曲,作品56a (18:23)
1.圣安东尼合唱团:行板(2:04)
2.变奏一:Poco pi?动画(1:20)
3.变奏二:圆周率?vivace (0:59)
4.变体三:Con moto (1:38)
5.变奏曲四:行板与马达(2:03)
6.变化五:活力(0:56)
7.变体六:Vivace (1:28)
8.变体七:Grazioso (2:51)
9.变化八:急变不太快(1:00)
10.终曲:行板(4点)
维也纳爱乐乐团
约翰·巴比罗利爵士
(维也纳音乐学院,12月,4-18,1967)
D小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5
1.梅斯托索(23:32)
2.慢板(15:44)
3.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12:50)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
1.不太快的快板(19:27)
2.热情的快板(9:24)
3.行板(13:01)
4.grazioso快板(9:27)
丹尼尔·巴伦波伊姆,钢琴
新爱乐管弦乐团
约翰·巴比罗利爵士
(伦敦阿比路1号工作室,8月,1967)
小提琴、大提琴和小提琴双协奏曲。管弦乐队,作品102
1.快板(16:30)
2.行板(6:58)
3.活泼不太好(8:28)
阿尔弗雷多·坎波利小提琴
安德烈?纳瓦拉,大提琴
霍尔?管弦乐队
约翰·巴比罗利爵士
(九月,17-18,1959)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
1.不太快的快板。克里斯勒)(22:51)
2.慢板(9:58)
3.很快的快板,不太快的?快速(8:13)
耶胡迪·梅纽因,小提琴
柏林爱乐乐团
鲁道夫·肯培
(九月,1957)
下载:/topics/129344/
==================================================================
格里格:
挪威作曲家爱德华·葛利格(1843 ~ 1907),是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乐学派的代表人物。
1843 6月15格雷格出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于1907年9月4日死于同一个地方。6岁时随母亲学习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由著名小提琴家欧·布尔推荐,于1858至1862就读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卑尔根举行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1863-1866年活跃于丹麦哥本哈根,与挪威民乐倡导者R. Norak共同创立了“乌托邦”音乐俱乐部,创作和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乐。回国后,他为建立挪威国家音乐学校积极开展音乐活动。1871年,他创建了克里斯蒂安尼亚(现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担任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举办多场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工资,1890年当选法国艺术学院院士。被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法学院授予荣誉音乐博士学位。他去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波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学习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收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集》和《挪威民间叙事曲调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了欧洲各国的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歌颂民族历史和对祖国自然、民俗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郁地方风味的音乐。
创作以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为主(包括100多首抒情独唱)。比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用朴实的民谣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用挪威古代民谣叙事曲的庄重风格歌颂了民族历史的辉煌,诗人碧昂斯·松特把这首歌配上了《前进!这是《祖先战斗的召唤》这首诗,讴歌了祖先的功绩,呐喊了争取民族独立的现实斗争。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故乡在望》(1870)以及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中,都以鲜明的民族情感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主题中,最突出的是挪威北部壮丽英俊的自然风貌、乡村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中的荒诞意象。比如以民歌和舞曲为素材写成的《挪威民间生活钢琴曲速写》(1871)和《挪威农民舞曲》(1903),尤其是最能代表他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发表在10集)。在这些作品中,挪威的自然和民间生活,甚至神话世界,通过民间色调的艺术提炼和对景物的细致雕琢和抒情,被描绘成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生动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乡村婚礼的欢乐场景,回荡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莱姆》和《春天》热情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了西部峡湾民间小提琴手演奏的第五和弦声音和山区牧民的牧歌,生动刻画了民间童话中山妖、冯京、侏儒的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族音乐、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的和谐配置、民族舞蹈音乐特定的节奏和声音形式等。),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主题的抒情歌曲中,格里格抒发了人生悲欢离合的情怀,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逝去的日子”写下了哀歌,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比如在《我爱你》(1864)、《小屋》(1869)、《流浪艺人之歌》(1876)、《母亲的悲哀》(1868)等这样的浪漫抒情歌曲中。,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874 ~ 1875期间,格里格为h .易卜生的奇幻诗剧《比尔·金特》写了两首曲子。后来,他挑选了八首重新配器的曲子,编成了两首管弦乐组曲,成为举世闻名的歌曲。该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年轻农民比尔经历的离奇冒险生活(如打败山魔、掠夺财富、漫游异国等。),它嘲弄了对权力和金钱的贪欲,讴歌了朴素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该剧创作了一系列富有诗意、色彩丰富的配乐。比如《晨景》的音乐就像一股清凉的春意,在宁静的田园氛围中,衬托出太阳破云而出的美丽晨景,振动出充满活力的自然脉搏;山魔厅狂野逼人的音乐,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怪诞印象。《奥塞之死》是比尔在病危母亲床前的挽歌,有着睡前最后一口气、生命缓慢衰退等悲伤旋律。《索尔维格之歌》是所有音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剔透、雍容华贵的民歌风格刻画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灵魂。此外,一些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段,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之舞》和《阿尼特拉之舞》等,优雅、轻快、激情四射,都因丰富多彩的配器音调而独具特色。
具有突出艺术成就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8)、《弦乐二哀》(创伤与晚春,1881 _)《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65438+)。为纪念丹麦国剧创始人、戏剧家L.H.B .霍尔伯格,创作了《霍尔伯格康塔塔》和钢琴组曲《霍尔伯格时代》(1884,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为题材写的标题幻想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中的思想趣味和清新风格。
格雷格的音乐很快就流行起来。一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上演。而且不仅可以在正规的音乐厅演奏,在咖啡馆、餐厅也可以演奏。如此煽情的大众,应该与人们对一个在贫困中挣扎的艺术家的传统想象大相径庭,而且后来的轻音乐演奏者在和声中滥用了格里格的创造力,对他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1957年,在纪念格里格逝世50周年之际,批评家声称格里格的名字无疑已经失去了在古典音乐圈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又一次出现了转折,这对格雷格来说是个好机会。很多浪漫主义的音乐作品开始追求复古,格里格的音乐就属于这一类。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演出,他的唱片发行量仍在飙升。新一代的音乐家已经重新认识到,对他们的作品无休止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在法国印象派关于新世界之声的研讨会上,许多音乐研究者指出了格里格后期作品的意义。1926年2月,毛里斯·拉韦尔访问奥斯陆时说:“我的法国作曲家班被他的音乐深深吸引了。除了德彪西,没有一个作曲家能像格里格一样引起我的共鸣。”贝拉·巴托克(Bella Bartok)是一位试图在民乐基础上创新20世纪音乐形式的作曲家,他也感受到了格里格钢琴编曲的巨大影响。
爱德华·格里格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民族音乐形式,充分表现挪威人民的个性。在这方面,他对其他作曲家是一个很大的启发。然而,他的作品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事实上,他成功地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了一种被所有人认可的思想和激情。格里格的音乐早已超越了国界,这充分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作曲家。
下载:
/topics/154284/
/topics/15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