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梦幻音乐

什么是教育?有人回答说,教育是教一个人读书写字,用知识改变命运;有人回答,教育是立人之本,立国之本,国家生存发展之本;也有人回答说,教育是一个需要潜移默化地互相感染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德国哲学家卡尔回答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教育,教育是没有国界的。20多年前,一位德国青年只身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然而,经过10年的努力,他终于带着遗憾离开了。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他的名字叫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是双胞胎中的弟弟。他从小就是一个活泼的男孩。由于贪玩,卢安克的成绩一直不太好,他的父母也告诉过他,但卢安克并不在乎。他认为动手远比考试重要。于是高中毕业后,他直接去了帆船厂当工人,亲自参与帆船生产。

虽然卢安克没有文凭,但以工业设计原创闻名的汉堡德国美术学院破例录取了她。他们认为卢安克是一个优秀的创作者,这与学历无关。1990年,22岁的卢安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来到了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

这次旅行持续了三个多月,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给卢安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回国后仍然记忆犹新。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写下并收集了关于中国的信息。七年后,卢安克收拾行李,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想永远留在这里,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因为在查阅中国资料的过程中,卢安克发现中国很多偏远地区严重缺乏教育资源,很多孩子甚至上不了学。出于好心,他想帮助这些孩子,所以卢安克来到广西农村,希望在这里开办一个青少年学习班。然而,他的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因为没有就业许可证,卢安克无法开始上课。努力了几个月,还是没办法申请到就业证,只好回国,后来又申请了。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的决心。

1999年,卢安克再次来到中国,并成功获得了就业许可。他在阳朔中学当老师,从初中开始教四门英语课。一开始大家对这个外教特别感兴趣,期待他的表现。卢安克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然而,由于中国和西方教育的差异,卢安克更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他的成绩。结果期末考试出来了。

既然应试教育的方式行不通,那就以育人为主吧。2003年,卢安克来到偏远的广西半烈村,租了一间房子,把它改造成一个简易教室。从此,他做了10多年的乡村教师。

半烈村很穷。这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由于父母管教不严,没有上学的地方,班列村的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几天前他们甚至去卢安克上课,坐了几分钟就要“逃跑”,这让卢安克很头疼。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玩中学学”。

他带着孩子们做实验,听音乐,画画,甚至还自编自导了一部“电视剧”,和他们一起表演。在演戏的过程中,他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半烈村的孩子很野,经常打架,所以卢安克写了剧本《和平剑》来教育他们)。渐渐地,孩子们接受了这个外教,每天按时来上课。在这之后,是66。真的很悲哀。

后来卢安克老师的事迹传开了,连央视都想采访他,甚至选他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但卢安克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他不想生气,他做的一切都只是跟着自己的心走。事与愿违,但卢安克的故事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人称赞他,但称赞往往伴随着批评和质疑。

当时甚至有人在网上说:“卢安克别有用心,我怕他有恋童癖的嫌疑。”还有人说他是“外国间谍”。一夜之间,毫无根据的故事层出不穷,把卢安克贬得一无是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卢安克被迫离开班列。

在离开之前,卢安克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是本地人,所以我不应该处理中国的农村事务。留守儿童是一根刺,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心疼我,但我真的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心疼。我该走了。”2012年9月,卢安克离开半烈村去了越南,从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