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好娃娃
第一,专注于内容的完成,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新老师上音乐课一般会先想到什么?如何教孩子,而忽略了对孩子现有水平、特点、需求、兴趣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导致两种结果。首先,教学内容难度过高或过低,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孩子玩起来不够“过瘾”。记得我第一次组织中班的孩子开展音乐活动,就是学唱新歌《好娃娃》。为了让他们理解并记住歌词,我借了一个头饰让孩子们扮演叶杰和奶奶等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努力做到情感饱满,声音饱满。结果我真的达到了学唱新歌的目的,但是孩子们整个过程都没有离开过椅子,他们的热情和好动的天性都没有发挥出来。现在想来,虽然头饰适合内容,但是孩子们已经很熟悉爷爷奶奶的角色了,所以这个道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第二次,我组织了一个教学内容,叫“说反宋”。虽然歌词幽默有趣,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但无论我怎么教他们,他们都把握不了整首歌的节奏。难的是中介永远不会,孩子的兴趣永远停留在“你耳朵上穿袜子了吗?”可笑的是,活动提前结束了。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这首歌只适合大班的孩子。我选择它作为中产阶级的内容。我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提取精华,改编成一个面向中班孩子的活动,效果自然不好。我认为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内容都不能脱离孩子的实际。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准备孩子和准备内容一样重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关注教学的过程和内容,而忽略了孩子的表现,孩子往往被牵着鼻子走。我们可能看不到孩子,也可能看到孩子却不会去调节。有一次去小班看一个新老师的音乐课。她在设计一个AB结构的音乐欣赏活动《小鱼和鲨鱼》时,准备了一张非常逼真的鲨鱼皮,让另一位老师穿上扮演鲨鱼。形象非常逼真,效果也很明显:音乐响起,鲨鱼出来的时候,一些玩鱼的小朋友吓哭了,紧紧抓住老师的裙子。第一次欣赏后,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鲨鱼的形象,而是带着哭闹的孩子继续重复游戏。可想而知,当鲨鱼再次出来的时候,那些流着干眼泪的孩子又开始哭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思已经不在音乐上,而只在小白鲨身上。我认为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注重对孩子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道具和活动的使用是为目标服务的,可以因为当时的需要而适当调整。但作为新老师,由于经验不足,往往不知道也不敢调整,只是坚持原计划,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第二,注重游戏的组织而忽视音乐的功能
很多新老师都知道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会尝试在音乐活动中玩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就是孩子动了,却静不下来,游戏里找不到音乐,游戏和音乐分离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部分是老师太着急了,在孩子还没有完全感受到音乐,分辨出音乐的性质之前,就让孩子进入游戏。孩子一进入角色,兴奋感就完全集中在好玩的游戏中,耳朵里没有音乐。既然是音乐活动,就要着重让孩子从音乐中获得兴趣。只有当音乐活动真正用音乐之美感染了孩子,让孩子有能力在自己的音乐实践中真正体会到音乐之美,孩子才能真正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坚持下去。这里当然不需要隐藏游戏。游戏可以贯穿整个活动,但每一步都必须服务于目标。活动的范围要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去感受和理解音乐。比如我在音乐区用两个手指做游戏,引导孩子欣赏音乐《拨弦》,效果比第一次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入“狐狸和小狗”的角色要好得多。孩子不仅能被手指游戏吸引,还能有意注意地听音乐。音乐和游戏统一了,效果自然好。
三是语言不够简洁,要求不明确
以我的经验来看,这是很多新老师的通病。恰当准确的语言本来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我们很少考虑如何使用这个工具。所以很容易在活动中讲太多,讲完要求再讲内容,而且有时候讲解内容的时间比唱歌或者演奏的时间还要长,把音乐课变成了语言课。老师在进行音乐活动之前,要求语言要简洁,要求要明确,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孩子自然能理解老师的要求。我觉得烟墩路幼儿园的彭园长在给大班小朋友教集体舞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集体舞教学中有很多要求需要老师讲解,但彭主任巧妙地把要求和讲解变成了“往前走、肩并肩、背对背”等简单的词语,再结合动作的示范,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要求。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教育的艺术吧!
当然,新老师在音乐方面;舌头运动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经验不足。但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也为了更快地组织音乐活动,每个新老师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尽量缩短适应期。在我看来,主要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多听,多关注。
这是教师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的必要途径。我们知道,儿童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来进行的。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是直接影响儿童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能准确识别音乐作品,就能正确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音乐作品;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感知到作品中蕴含的各种教育价值,就能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能转化为儿童的发展;老师的音乐表现力越强,孩子受到的音乐熏陶就越完美。因此,新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我们感受音乐的重要途径就是听,多听,多关注身边的音乐,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灵敏度自然会提高。
二是多看,多分析,多移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对于新老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适应的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缩短我们摸索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评课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也可以看别人的课视频,分析他们的组织意图并尝试移植,以旁观者和权威的身份去感受,找出差距。还可以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录像,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活动组织和控制进行评价,可以清晰的让我们意识到很多问题,快速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