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博个人演唱会
中国现代歌唱艺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音乐艺术第一次碰撞的产物。
一,中国歌唱艺术的起步阶段
1.中国现代唱法。
学校音乐歌曲的出现,把歌唱课带进了课堂。因此,这种新的教育体系开始在全国推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从国外归国并在中学教音乐的沈心工(1903)、曾志敏(1907)、李叔同(1910)。他们教学生用外国曲调和反映新思想的中国歌词唱歌。他们的唱法采用自然发声,对声音技巧没有太多要求。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春游》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真正开始,为以后的歌唱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外国宗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占有重要的渠道。一般只要有教堂,就会有教会学校,就会有宗教活动必备的唱诗班。合唱团的成员大多由唱一些赞美诗和清唱剧的成员组成。但是教唱歌的老师不一定是专业老师,所以大多是简单的儿歌或者有趣的歌。这可以算是中国现代歌唱艺术的先行者。
这一时期学校音乐歌曲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沈心工的《人之初志存高远》、《曾志敏的训练》、《长江》、《李叔同的告别与祖国之歌》等。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歌唱艺术
从1920开始,周栓女士从美国回国,首先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开设了歌唱班,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美声教育班。与此同时,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萧先生于1920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开展了音乐教育活动。此后,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西方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促成了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比如北京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1920),上海师范学院音乐系(1920),北京大学音乐学院(1922),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1926),尤其是上海民族音乐学院(1927)。主要代表人物和演唱作品有:萧的《之问》、《纪念五四爱国歌曲》、的《教我如何不去想他》、《买布歌谣》等。
此外,鸦片战争以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剧应运而生。以《麻雀与孩子》、《葡萄仙子》、《月夜》为代表的作品内容健康,曲调优美,形象生动,生动新颖,故事感人。在音乐教育的普及中,它们不仅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而且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歌唱活动艺术的发展。
二,中国歌唱艺术的发展阶段
1.30、40年代的中国歌唱艺术
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惊全国,各界爱国人士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和爱国抗日的高潮中,中国的歌唱活动被注入了活力,并在引进欧洲传统唱法后,形成了以歌唱和创作歌曲为特征的新的歌曲类型和风格,开展了大量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歌唱活动,包括延安艺鹭和东北艺鹭的教学、创作和演出,以及上海左翼联盟的进步艺术活动。他们都把歌唱从书院中解放出来,与群众相结合,使歌唱活动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呼声融为一体,培养了许多人才,出现了优秀的作品,使近代中国的音乐第一次繁荣起来,也标志着中国歌唱艺术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曲家。特别是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许多条件。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数量、质量、选材和内容深度上都比20世纪20年代有所提高,在创作中积极探索民族风格,体现鲜明个性。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不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并在左翼音乐运动的影响下,获得了群众歌曲创作和群众演唱的成功经验,对今后中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及演唱作品有:的《玫瑰三愿》、傅登楼的《春思曲》、的《我住在长江头》、江的《不归之河》、的《钓鱼》、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太行山上》等。
随着外国音乐人频繁访华的影响,专业演出逐渐增多,个人演唱会的形式也开始在中国扎根。中国一批有才华的歌唱家赴美国、欧洲各国学习歌唱,回国从事美声教学,形成了中国第一批有影响的歌唱家和教育工作者,如周栓、英尚能、周晓燕、、于、郎、。
此外,“秧歌剧运动”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秧歌剧”的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为中国新的戏曲艺术的出现做了很好的准备和积累。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中国歌剧创作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中西音乐的第一次继承和借鉴,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歌唱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专业歌唱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的“地洋之争”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采取了新的措施:以欧洲传统唱法和中国传统唱法为基础,分离出两个流派,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在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和建立中国唱法派的总目标下,殊途同归。
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为代表的歌唱教学,以及地方音乐艺术师范院校的歌唱教学更加规范,教学水平也显著提高。这一时期的宋作家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新颖的创作手法,迅速有力地展示了新中国诞生的欢腾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新生活。这样,随着有组织有计划的戏曲、民歌的扶持、挖掘、整理和传承,高校歌唱教育规模的确立,以及在百花齐放的方针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歌唱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标志着中国歌唱艺术进入了第二个高峰。
建国初期,外国歌唱专家来华授课,也为中国歌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将国内优秀歌手送出国深造。因此,这一时期有影响的歌唱家和教育家主要有:张权、郭淑珍、李光羲、石洪娥、温克正等。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演唱作品有:瞿希贤的《听妈妈说往事》、的《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刘迟的《我的祖国》、《英雄颂》、《让我们荡起桨来》、李的《两个小时》、《让我们走在路上》、的《马,慢慢走》。
3.文革时期的中国歌唱艺术。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十年的文化专制。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歌唱艺术也是如此。但是京剧模式的发展对中国歌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中国歌唱艺术空前繁荣的阶段
1976“文革”结束以来,特别是1978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音乐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各地的优秀歌手和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和交流,出国学习唱歌的人数成倍增长。中国人演唱欧洲古典歌曲和歌剧的能力以及在这方面的教学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国际水平。商业化的流行音乐迅速普及、发展和民族化,受到作为主要听众的中青年的热烈欢迎,标志着中国歌唱艺术的发展达到了第三次空前繁荣的高潮。
这一时期,中国著名歌手、教育家开始担任国际比赛评委,一些著名青年歌手和优秀学生也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使得今天的中西音乐呈现出他的第二次碰撞。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空前活跃,中国的歌曲创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1.70年代的中国歌唱艺术。
这一时期抒情歌曲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演唱作品有:石广南的《敬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伤逝》、《用手鼓唱歌》、王明的《边疆的春天清澈纯净》、郑秋峰的《我爱你,中国》等。这一时期的著名歌手有刘秉义、李谷一、李双江、罗天婵、叶佩英和朱逢博。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歌唱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歌唱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一大批歌唱家、教育家和青年歌唱家的涌现,为我国歌唱事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了很好的积累。如歌手、歌唱教育家周晓燕、沈翔等。青年歌手迪里巴尔、吴碧霞、廖昌永等。
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之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歌曲创作逐渐进入了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一个收获期。这一时期的歌曲的特点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表达公众感情,表达时代精神。他们努力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更加注重追求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演唱作品有:石光南的《希望的田野上》、铁原的《桃花盛开的地方》、猫王的《姐姐找哥哥的眼泪》、谷建芬的《那就是我》、张卓雅的《我的路》、王祖皆的《草》、卢在一的《祖国》、王丽萍的《慈祥的母亲》。
近百年来中国歌唱的发展,时时展现着近现代中国人的命运、情感和现实生活对歌唱艺术的需求。也要时时感受到时代、政治、历史在歌唱艺术上的深深刻痕。
在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期待中国歌唱艺术更加丰富、更加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