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纯音乐
进入新时代是一首红歌。整首歌充满爱国情怀,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这首歌以主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它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它的善良和深情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进入改革开放后,一曲《进入新时代》,向我们展示了党和国家四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
《东方红》是人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颂歌,表达了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中国的衷心感谢。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解放,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人民对毛主席和* * *的热爱程度的提高,这首颂歌越来越流行。文革时期,几乎人人都会唱《东方红》,这首歌成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庄严颂歌》,实际上成了国歌。国歌只在欢迎外宾时使用。在重大的会议和集会上,东方红都要出场。
春天的故事
1992春天,南方一条“东方风来满眼春光”的有力消息像翅膀一样飞遍了全国。在中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穆林县,刚刚退居二线的CPPCC县副主席蒋开如拿着一份报纸,被上面充满激情的叙述震惊了。深圳,一个他1979去香港探亲时路过的边陲小城,真的一眨眼就变成了现代化新城?我无法摆脱一个想法——要想看到,就要看是不是真的。他真的把家里仅有的2000块钱背到了南方。《春天的故事》演唱者董文华走出深圳火车站,蒋凯茹突然迷茫了。这不是香港吗?回头一看,火车站大楼上清晰地写着“深圳”两个大字,还是小平的题字。哦,真的深圳!和他13年前走过的深圳同一个国家比起来,简直恍如隔世。如果你从未见过万物在严冬枯萎,你怎么会惊讶地看到春蕾绽放?姜开如在小平同志刚刚走过的深圳大街上,跟着伟人的脚步,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声音。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场景——就在1979,他去香港探亲的时候,小平同志也在广东。听了省委一位领导同志的汇报,他说:一是在广东找地方,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蒋凯如的心不断被“杀出一条血路”这几个字击中。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知道杀出一条血路意味着什么。小平指挥着一支百万以上的军队,他绝不会轻易说出这句话。如果他这样做了,那就意味着最后的抵抗,流血和成功。与此同时,一幅画面出现在蒋凯如的脑海里:小平同志站在中国的大地图前,指点江山,寻找中国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寻找设立经济特区的理想地点。他在中国的南海岸找到了深圳,并在这里画了一个圈...这种感觉一出,一曲夹杂着春天的芬芳。激起心中温暖共鸣和憧憬的歌词如清泉般流淌而出:“春天的故事……”1994年3月,又是一个春天,由团市委、省青联、省音协主办的广东省青年歌曲创作大赛掀起热潮,数百首参赛歌曲涌向各市分赛区。在深圳赛区,由蒋凯如作曲、王佑贵作曲的《春天的故事》未获成功。董文华唱的是《春天的故事》,蒋凯如和王佑贵有点郁闷,但又不甘心让这首歌就这么死掉,想着想着,希望能找个师傅“起死回生”。这首歌的作曲者王佑贵想到了时任沈东水务局副局长、省青联常委的叶旭泉。他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已是活跃在深圳词坛的业余作家。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叶旭泉热情地接待了两位赶到你家门口的词曲作者。在水库宾馆420房间,蒋凯如和王佑贵把没有成功的歌曲交给叶旭泉,希望他修改并推荐。叶旭泉仔细看着歌词,心里有底了。他说:“真是个好胚胎。修剪后可能会有希望被选中。让我试试。”当时叶旭泉已经在深圳工作了14年,可以说是和特区一起长大的一代人。喝着东江水长大的农家子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给特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1992小平南巡后深圳日新月异的面貌。他觉得用春天来比喻这样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历史事件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原文有点冗长,本意只是聚焦深圳,有些用词不够准确造成歧义。为了用一个新的思路和一个好的主题拯救这首歌,叶旭泉立即着手在结构、构思、用词等方面进行大胆的二度创作。他的原则是:简化结构,提升境界,去芜存菁。简化结构:将原歌词的三段改为两段,将原本7分多钟的歌曲缩短为4分半钟左右,消除了歌词的拖沓,有利于演唱,突出了两个历史性时刻。提升境界:针对原歌词只谈深圳,写深圳的弊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大好形势下对歌曲进行修改,让歌曲在全国范围内传唱,而不是在深圳。比如原歌词第一段“1980,那是一个春天,一个伟人在华南海滨画了一个特区”改为“1979,那是一个春天,一个老人在中国南海上画了一个圈”,把时间往前推了一年,背景设在1978。将原歌词“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万象更新的春天”;把原来的歌词从“一座神话般的城市崛起”改成“一座神话般的城市崛起”...整首歌的立意从深圳上升到中国的高度,从经济特区的大事上升到改革开放的大业,内涵不断深化,升华。去芜存菁:对原歌词中一些政治上不准确或模棱两可的词语进行重大改动,通过拟人、比喻等方式使其更加贴切、深刻。比如原来的歌词“一个伟人在华南的海边写下宣言”改成了“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岸写下了一首诗”。因为用“南中国”来标注“南”并不准确,所以用“宣言”来表达一个已经传位的老人的言论就更不合适了,改成“南中国海”和“诗”更合适。原歌词中“你挣脱了贫穷的铁链,在乍暖还寒的时候进入了春天”来形容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环境。“铁链”和“刚开始是乍暖还寒”这两个词容易引起歧义,产生错误的联想。后改为“你开启了百年新图,捧出缤纷春光”,定位正确,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经过反复推敲,叶旭泉终于把《春天的故事》打磨完了。二次创作后的歌词结构完善,构思清晰,用词严谨,气势磅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歌词,作曲家王佑贵再次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个词在某些人眼里有点搞笑。比如“那是1979年的一个春天,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句话17字,像白话文。但是王佑贵并没有被这些言论所动摇。他尽力去欣赏歌词,觉得这是一幅很好的画像,把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主题做得活灵活现,通俗易懂。17这个词是作曲家脑子里的一个段落,而不是一个句子,把它写成一个短语会很难。王佑贵每天反复读《春天的故事》的歌词,当他读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出来了。他找到了一个适合普通人心境平和的音高——那不是唱歌,是说话,平和,亲切,感人。这是《春天的故事》叙事的音乐主题。王佑贵用音乐把不规则的词变成完整的段落,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增强了他平和、朴实、亲切、感人的风格。作曲时也将南方的优美与北方的粗犷结合在一起,抹去了南方或北方独有的音乐风格。这看似没什么,但其实没什么,往往就是一切。虽然只是一首歌,却有史诗般的气势;它讲述的是大题材、大人物,同时又像老百姓的日常话语一样真实细腻,让人有春风的感觉,感觉更亲切。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缓缓展开,一个个划时代的事件和伟人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几经磨砺,全新的春天的故事重生。叶旭泉直接将二次创作后的歌曲交给广东省青年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这时候评委中就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部分评委认为这是一首政治主题曲,唱的是改革开放,是一首乡村* * *。用“画个圈”“一个老人”等通俗的句子写,不够严肃。但另外两位评委坚持认为,流行歌曲需要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通俗写法,需要新鲜、贴切、深情的比喻。这首歌写的是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人民的真实心声。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岔口。两位评委认为,这幅杰作再次脱离了危险。在他们的坚持和劝说下,其他评委也改变了看法。最后这首歌率先参加了广东“94青年歌曲创作大赛”,并获得金奖,一举成名。春天的故事开启了一个前途光明的新世界。叶旭泉自信这首歌是属于时代的,是一首政治和抒情完美结合的歌,所以应该会风靡全国。于是他想到把这首歌拍成- MTV,一个刚刚登陆中国的音乐电视。不过那时候他、蒋凯茹、都不富裕,拍一部音乐电视电影要十几万!叶旭泉和词曲作者王佑贵认为,如果他们没有钱,他们必须自己筹集。不管怎样,他们应该唱出春天的故事!于是,叶旭泉回到东莞老家,找了几个中学生筹款。其中一位姓雷的听了这首歌后激动地说:“没有,就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可能有机会从一个技工变成身家几千万的老板!”当即决定拿出6.5438亿元支持叶绪全。其他几个同学也受到感染,慷慨解囊,很快筹集到654.38+0.6万元。随后,这首歌被传递给了中央电视台的孟新、擅长摄影的张国立和全国著名歌手董文华,感动了这些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他们都是自费从北京飞到深圳的,现任广东团委副书记的张春生也抵达了深圳。大家一致表示愿意拍摄这部音乐电视电影。拍摄的策划、创意、剧本、文案都是在东莞金湖酒店进行的。总策划孟新连续三天每晚策划到凌晨3点,北京的工作电话也被追了三天。刚刚拍完《宰相刘》的张国立自告奋勇担任本片总导演,亲自参与分镜头的讨论和文案制作;歌手董文华没日没夜地琢磨、练习这首歌,直到嗓子不舒服;张春生把灯光和道具一起带走了;叶旭泉和王佑贵负责买矿泉水、饭盒和电线,愿意打杂。1994 10这部由孟新总经理创作策划,张国立总经理执导拍摄,董文华演唱的音乐视频,在央视播出后一炮而红。12年2月获得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当时《春天的故事》全国传唱,风靡中国。后来这首歌入选大型纪录片《邓小平》,获得1995中共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中国音乐奖最高奖金钟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音乐奖,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金曲奖”。就像歌里唱的,董文华:“天地间有滚滚春潮。这首歌传遍了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成为了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记录一个时代风貌的歌曲。蒋凯儒、叶旭泉、王佑贵的名字也因此而载入了中国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