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解脱是什么境界?什么是解脱?诚请开示。
解脱,是解除束缚和脱离束缚。解脱束缚,意味着自由。解脱因此便是自由,即是离苦得乐,没有烦恼、苦痛,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
依五乘教法,解脱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
1、人天善法:能暂时解脱于贫穷、困顿、病苦等,暂时获得人天安乐(资财富饶、眷属美满、健康长寿、五欲自恣、禅定喜悦等);但仍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轮回之苦,仍然不免“天人五衰”等苦。
用修福满足欲望的方式,暂时解脱于苦。
2、二乘解脱道:可以究竟苦边,免去轮回之苦,入无余涅盘,解脱于三界;但这样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三界自我消失,不再有三界我),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方便称其为解脱。
3、佛菩萨乘:究竟成佛!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现于三界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究竟解脱!
佛法的修行目标和法门 ,主要分为五乘教法,概要如下:
1、人、天善法(主修 五戒十善),即道教、基督教、儒教等弘扬人天善法的宗教 ;
2、小乘(二乘)解脱道:目标是断无明和烦恼(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不涉及无始无明和尘沙惑),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实证人无我,破我执等,主要为自己个人离苦、解脱三界。
(极果是:阿罗汉、辟支佛。
但这样的修得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3、大乘佛菩萨道:目标是为了利乐众生,而上求佛道,破除无明和断烦恼(不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也在后来的修道中次第断除其随眠的种子);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破我执等,却留惑润生、不入无余涅盘;并进一步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并依此而次第进一步断除尘沙惑所知障上烦恼,转舍第八识阿赖耶识名为异熟识、无垢识,实证大般涅盘、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圆明、法报化三身,常乐我净,并恒以实证的光明智慧来利乐众生,乃至成佛后亦利乐众生无有穷尽,所以灯灯辗转相传,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解脱者的心境 证得诸法实相的境地,本不可形容,如从方便说,可用三事来表达:
(一)光明:明明白白的体验,没有一丝的恍惚与暗昧。不但是自觉自证,心光焕发,而且有浑融于大光明的直觉;
(二)空灵:那是直觉得于一切无所碍,没有一毫可粘滞的。如手摸虚空,如莲华的不着尘垢;
(三)喜乐:通身放下烦恼的重担,获得从来未有的轻安、法乐。这不是一般的喜乐,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中涌出的妙乐。
解脱者的心境与常人不同
一、不忧不悔:圣者是没有忧虑的“心安理得”。
二。不疑不惑:证解脱的,由於真性的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
三、不忘不失:於所悟的不会忘失,如不会忘记自己一样。在任何情 况下,都能直捷而明确地现前。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解脱的基本方法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
(一)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
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2.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淫词艳语、不散乱杂话;
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静坐人手。静坐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要有寂静的环境;其次,要有平静的心境;
第二,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不论单腿盘坐、双腿盘坐,或交叉盘坐都可以,目的只在平衡身体重心,保持不倒的坐姿。要是老人,腿脚不便,也可不盘而两腿垂地。
第三,两眼的视线,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否则,不入昏沉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有些人不习惯静坐,心太散、意太乱,静不下来,那就另修礼拜、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力。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通常把慧的来源分为四类: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到的智慧,称为闻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后,所得的心得,称为思慧;再将自己的心得,从事于实际的践履,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目,便是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