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政于成王的周公是因为被谁逼迫的,他都经历了什么事?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后两年,便得急病而死,即位的周成王姬诵年幼,便由武王的四弟周公姬旦摄政。由于牧野之战只是战胜了商王朝的中央政权,因此地方贵族多有不服。

此时的周王朝,幼主在位,朝野不稳。然而周公旦代行王政七年,待成王年长则还政于成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传为美谈。但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周公确有篡位野心,之所以后来要还政成王,是迫于无奈。

此派论者也是从史籍中寻找依据的。《史记》有多处记载:周公摄政乃是周公自己担心朝政不稳,刚刚分封的诸侯和殷商旧贵族反对周室,主动担当起了周王朝的摄政。

《史记?周本纪》讲道:“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这也就是说,成王是武王的合法和指定继承人,周公摄政并不是出于武王临终时的安排——至少不是正式的任命,也不是出于周王室众人的推举,而是出于周公自己。

《荀子?儒效》称:“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有人解释为:屏者,除也。及,继也。周公摒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如果真是这样,当然就是篡位了。《史记*燕召公世家》又记载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也记载了周公曾向太公、召公进行解释。特别是“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和利于成王”因而发生动乱。从管、蔡的一贯表现来看,他们是忠于周的。一向衷心于周朝的管叔与蔡叔怀疑周公的所作所为对成王非常不利,是谋逆之事。

于是管叔与蔡叔、霍叔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先是用计把他的哥哥——应该继承王位的管叔按“兄弟相为后”调离京都,又乘管、蔡怀疑动乱之机兴兵东征把他杀了。

至于周公为何还政于成王?他们的解释是,由于召公、太公怀疑,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跟着乱起来,《尚书*大诰》称“西土人亦不静”,事态的发展已出乎周公的预料,于是他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

按照这些学者的话来说,周公可能是个处心积虑的篡位者,然而事实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我们秉持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以证据说话。开始举例的《荀子?儒效》记载,由于文言文的一词多义,“屏”既可作“除”讲,也可作“扶持”讲,仅在史料中摘字逐句似乎没有完全的说服力。

因此目前无法作为论证。而《史记》中的两处记载也只抛开了疑问,据实记载,其内容根本没有明显的立场,对问题也不能证明什么。至于对三监之乱的处理,也并无不当之处,说趁三监之乱铲除异己也太天马行空了。不派兵难道就一直让反抗势力作乱下去吗,显然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