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是:少言长腔,高而远,舒缓自由,适宜叙事,善于抒情。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了蒙古族人民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艺术的感受,因此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2005年6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公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名单中脱颖而出。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用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讲述了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风俗、道德、哲学、艺术的认识。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拉·苏荣说,在蒙古语中,长调被称为“乌日图道”,意为长歌。就短曲而言,就是长调、长史。

长旋律绵长舒缓,意境宽广,声多词少,气息悠长,旋律很有装饰性(如前倾、后倾、滑音、回音等。),尤其是“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曲折或装饰音)的唱法最有特色。

蒙古族长调音乐的发展与保护

中蒙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未来10年,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协调采取保护措施,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虽然中蒙两国根据各自的实际尽了最大努力对其进行保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调民歌的整体衰落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对长调民歌的局部、分割或分散的保护,远远不能应对各种挑战和冲击。中国提出联合蒙古国,共同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蒙古国政府对中国的建议做出了积极回应。一年来,中蒙双方就联合申报在沟通、磋商、检查、联合文本制作等不同层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最终在联合国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繁重而紧张的申报工作。孙表示,今后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开展密切有效的联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