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禁郑的音乐?
子曰:邪紫夺朱,邪之乱使君乐,邪口盖民族。(《阳货》第十八章)(子曰:我恨紫而不恨猩红的正色,我恨郑的新乐,破坏了雅乐之典,我恨能言善辩,会颠覆国家。)孔子热爱音乐,提倡音乐教育。他爱音乐爱到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他提倡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可以达到“他国之教”的目的。.....广而易善,乐而育也”(《礼记解》)。他的学生儿子到武城当地方长官,他去拜访。”《论语》注:“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笑。”(《阳货》第四章)他由衷地为学生们在当地推广音乐教育感到高兴。
但孔子喜欢和提倡的音乐是古典的、高雅的,他认为这样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和排斥“郑声”,说“郑声是妓女”,把“郑声”和“博仁”划等号,批评郑声使人放荡,就像花言巧语骗人的博仁会推翻国家一样。晚年的赏诗三百首,就是把散佚、跑调、篡夺的“赋”、“雅”诗恢复原状,使“雅”、“颂”各得其所。《国风》里还有《郑风》,是用郑的地方音乐来唱的。和其他的风一样,自然还是地方音乐。不然为什么要叫“郑风”呢?(这里有个问号)但被孔子坚决否定的“郑声”不等于郑风。公元前544年,季札在鲁国访问周乐,听到郑风的音乐,说:“这是非常好的,人民不能忍受。
“郑风”充满了爱情诗,所以它有良好的,奢侈的声音。孔子能留住他们,说明还没有到必须拒绝的地步。后来,当它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流行音乐时,孔子拒绝了它。
孔子的“郑声”是什么?(此处有问号)它是春秋末期兴起并流行的一种新的郑国地方音乐。东周的国王都在洛阳,离郑很近(相距100多公里)。当时的郑是一个大国,而郑开创的新音乐一直流行于王等国的广大地区。正如孔子所说,“恶郑声之乱也,雅也。”孔子发现这种新音乐已经侵入了高雅音乐。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当时流行新乐,人们评论说听古乐就是睡觉,听新乐不知疲倦。由此可见,古乐高雅平淡,新乐通俗活泼动人。为了保护高雅纯洁的古典音乐,反对有害于国家和人民的放荡(淫荡)的新音乐郑声,孔子坚决予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