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太平鼓的风格特征

兰州太平鼓为圆柱形,鼓高70至75厘米,鼓面直径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采用双面蒙牛皮制作,绘有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以斜挎在肩上方便击打,同时可以向任意方向投掷。

兰州苦水太平鼓是汉民族鼓舞世界的独特文化艺术。木鼓身绘龙狮,牛皮鼓面绘太极,鼓身重十余斤。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鼓手,阵容雄健,旌旗威风,锣鼓喧天,鼓身飞扬,跌宕有序。表演时左手扣环,控制鼓身,右手持鞭击打鼓面。姿势浑厚多变,节奏缓慢而突然。鼓阵开阔而先进,鼓声雄浑而激越,充盈天地,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宛若黄河。

兰州太平鼓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它的形状不同于其他的鼓。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它以圆柱体为基础,体积巨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鼓鞭)来敲打其鼓面。敲鼓时,鼓声低沉浑厚,鼓手的动态规律是人舞鼓,鼓领人,人鼓合一。打鼓的方式有上、下、跳、转、骑、闪、秀、腾、动等多种,充分体现了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和纵横离合。可以说它的打法是独一无二的。

动作风格

兰州太平鼓舞是一种集体舞。从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虎跃起,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喧天,锣鼓飞舞。许多鼓手前后跳跃,左右转动,跳着打,抬着打,起伏有序,配合默契,恰似马立克奔腾,春雷滚滚。太平鼓有很多表演,比如《大轿子迎客》、《黄河儿女》、《擂台战》。鼓队有24到48人,多的有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命令下敲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配”、“双突破”,一会儿是“车轮旋转”、“跳跃”、“下蹲”、“翻身”、“岸斗”,等等。

兰州太平鼓表演中男生的基本舞步是:闪、秀、腾、动、转、转、跳、跳。它们向前跳一英尺,摇着尾巴,然后后退八英尺,翻了个身。左斜如龙戏水,右斜如虎吞羊;十三条进步的鞭子在空中飞舞,惊心动魄。

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家的整理、加工和完善,兰州太平鼓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戏剧架子工和武术的技法,加强了节奏的变化,太平鼓单一的节奏演变成了轻、重、缓、急等不同的打法,队形变化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具音乐性、艺术性、舞蹈性和个性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高鼓点模式,中鼓点技巧,低鼓点深度。锣鼓打完,鼓手绕圈,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翻过来,象征着我们事业的兴旺发达。鼓手打黄河激浪时,轮番将鼓抛向空中,一层落一层升,浪涛手拉手翻滚,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其他阵型还有:鹰击长空、雷霆震天、两军交战、四门、三阳开泰、铁臂合围、万等。

兰州太平鼓分为低鼓、中鼓、高鼓三种。

低滚筒

鼓带较长,鼓放在脚面上。行进时,左脚随着背部鼓起。表演的时候,鼓基本是贴着地面的。鼓左右前后闪时,右腿跨在鼓上,左小腿和脚内侧夹住鼓旋转,也可以交换腿做这个动作。

中谷

把鼓放在鼓手的膝关节下面,当鼓完全失去支撑点的时候,鼓手是最难打的。鼓手要在一系列动作中完成击鼓,还要加入双手卷鼓、鼓在头顶、出场等表演技巧。这对鼓手的身体节奏,手的舞动,击鼓的协调性要求非常严格。

高古

鼓身放在鼓手胯部。表演时左手持鼓,利用鼓的自重和惯性来摆动皮带,形成人鼓飞过的壮观景象。常用的玩法有“风筝翻身”、“两脚踢劈”、“扫膛腿”、“燕子跳”、“老虎下山”等。高鼓以其昂扬的气势、宏大的场面、高超的技艺,成为《黄河浪涛》、《麦浪滚滚》、《铁壁合围》、《三羊开泰》、《万》等阵法的必备材料。此外,太平鼓在表演上非常注重阵列的布局。鼓队由一面金龙旗牵着,挂着几面小旗,锣、钹等青铜乐器以鼓掌回应。几十到几百名鼓手列队跟随,鼓队在金龙旗的指挥下改变队形。每个阵列都有自己的固定和清晰的阵列,并穿插应用于低,中,高鼓。

兰州太平鼓经过很大的变化,在具体弹法、阵式等方面有一套程式化的规范,成为兰州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特性

兰州太平鼓除了上述鲜明的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具有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通过继承和创新,太平鼓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欣赏性。

民间艺术

太平鼓是汉族民间艺术,甘肃舞蹈界对其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在太平鼓的基础上,将低、中、高三种打法有机融合,放弃了传统打法中使用一种打法的单调格局,使太平鼓的动作更加多样化。首先,在动作与动作的转换上,大胆创新,加快转换节奏,使其更加合理科学。这相应的增加了动作的难度,但动作更流畅。这使得太平鼓戏的变化趋于丰富,单一沉闷的节奏得到了改变。此外,以音乐为背景,音乐与鼓的节奏融为一体,太平鼓的节奏也是慢而有力。最重要的是在鼓手的基本表演动作中加入舞蹈动作,用夸张的手法艺术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通过以上艺术创新,太平鼓的艺术欣赏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广场舞艺术和舞台鼓励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文化特征

太平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兰州博物馆收藏有兰州乐山坪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鼓。历史学家称之为鼓的“鼻祖”。与今天的太平鼓形制颇为相似,两部作品之间可能有某种历史渊源。

太平鼓的鼓身涂成红色,并绘有龙或金狮的图案。两端用牛皮制成,太极周围用“八卦”装饰。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打太平鼓变“八卦”为摸阴阳,“抬头是观天上象,低头是观地下法,观鸟兽之纹,兴大地,摄万物远”。天、地、人、鼓融为一体的观念成为太平鼓的“心象”特征。

社火习俗

数百年来,兰州太平鼓逐渐演变成为西部汉族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太平鼓的形状不再是简单的木桶形状。鼓身呈圆形,一米多长,直径约50厘米,一个鼓重约八九公斤。黑色或红色鼓身绘有一狮滚绣球或二龙戏珠,鼓面蒙蒙牛皮,深沉激烈,鼓面绘有神秘八卦和太极图。鼓手左手拿着鞭子,右手拿着木槌。这种乐器在当地被称为双鞭。表演时鞭槌齐飞,动作苍劲自然。太平鼓的击鼓动作融入了汉族传统武术,幅度大,力度强。鼓举到头上,鼓甩到地上,表演起来非常困难。一般鼓队以牙旗为指挥,锣鼓击节,鼓起舞。三者起落有序,场面壮观。更有甚者,在惊天动地的鼓声中,数百名鼓手忙而不乱,队形不断变换,排出各种队形,如“一字长蛇阵”、“六合阵”、“八卦阵”,令人目不暇接。

在兰州郊区的农村,每年春节都有生社火的习俗。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太平鼓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月初三,太平鼓队开始敲锣打鼓,在村里挨家挨户转,叫扫街,为的是清理各家各户的污浊空气。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去附近的寺庙祭拜土地神(如山神、土地神),相当于中原的庙会。此时太平鼓惊天动地,目的是驱邪避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条件的村,春节期间每天都会上演两出戏,早上一出,晚上一出。在戏开始之前,一般都要打一场太平鼓来助兴。戏演完了,也要打太平鼓。在春节期间,太平鼓还会在村庄之间互相发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已经成为连接乡村友谊和感情的桥梁。

农历正月十六,社火接近尾声,最后一项活动是送瘟神。这时,村民们就把一个巨大的稻草人绑起来,当作瘟神,敲锣打鼓地把瘟神送到村外烧掉,以确保来年平安顺利。至此,整个:制造社交大火的活动结束了。

社火结束后,村民们将损坏的太平鼓修复后封存,直到明年社火复燃。平时不准任何人碰太平鼓。兰州太平鼓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也体现了西北人民在黄土高原上与自然斗争的精神和对和平繁荣、富强和国家安全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