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目之一。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是一部五声音阶作品。这首乐曲的广泛流传,对中国筝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渔舟唱晚》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舟唱晚》赏析 篇1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娄树华首创,而是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本世纪三十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渔舟唱晚》赏析 篇2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由于《渔舟唱晚》旋律优美动听,情调乐观向上。因此,被许多乐坛名家改编成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独奏、重奏、合奏,收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渔舟唱完》大家赞赏,称这首乐曲是“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并把它改编成竖琴曲。

《渔舟唱晚》赏析 篇3

 筝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从春秋到现在,经前辈的不断创新,在流派,形制,材质,演奏技巧,音色,音域,创作,教学,表演等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而今,凡中华文化区域内和受中华文化影响和辐射的区域,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奥门,日本,新加坡,韩朝等国家和地区,追筝者有百万之众。美哉,幸哉!

 它既轻巧,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其音乐具有极其广阔的角色意义——既能表现波光粼粼的动态美,又能表现月光如霜的静态之美;既能表达磅礴之势,又能入微诉说滴血之象。

 《渔舟唱晚》形象地描绘了渔民出彭湖作业,到夕阳西下后,晚霞映照在湖面,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归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笔者对此曲的评价有三妙。乐曲***分三段,主题段,对比段,结束段。

 主题段,从容不迫,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出人与自然完美协调。调式上是五声为基础的六声调式,22小节,23小节和25小节加上清角音,突然变弱尔后又变强上扬,好象突然想起什么,其妙一。

 对比段速度渐快,力度上强后即弱,表现了渔民归舟的急切之心,其妙二。

 结束段,是华彩性质的刮奏,由A徵调转D宫调,结束在属调上,有曲终意未尽之美,其妙三。

 乐曲的第一段,*** 47 小节,运用变拍子。从容有序,充满期待。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值得注意的是:乐曲第一段的后半部分,采用模进的手法,有着桨起桨落的视觉效果。

 乐曲的第二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第一段,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渐快。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民荡桨归舟前的急切之情。

 第三段,离家越来越近,承载着丰收喜悦的幸福归舟,稳稳的靠岸。

 作者简介

 金灼南(1882年—1976年)又名金葵生,号秋圃居士,清末庠生,临清市金郝庄人。古筝演奏家。生前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和山东艺专(今山东艺术学院)古筝教授。其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声纯韵正,运指方面“肉甲并用”,效果则“重而不燥,轻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弛,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相济,清浊协调”。在点、按、吟、揉方面均具独到,为同行所青睐。

 娄树华(1907—1952)筝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变筝曲的传统工尺谱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渔舟唱晚》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