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说》日课 (511~520)附录各篇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20课/总第122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7

逸才微志勤,曷究其极!

中存疑阙,庸俟后贤。

仍其旧篇,分为十卷。

谨序

(阮逸)

译文:

我才疏学浅,心志勤勉,不知何日能穷尽《中说》思想的奥妙!

其中留有存疑及缺漏之处,就要等待后来贤哲了。

全书沿袭旧有篇目,分为十卷。

郑重作序。

(阮逸)

感受:

学者之襟怀与宏愿

才微志勤

曷究其极

中存疑阙

庸俟后贤

二一附曰:

逸才志勤,曷究其极!

中存疑阙,庸俟后贤。

仍其旧篇,分为十卷。

兢兢战战

戒慎恐惧

以承以继

往圣绝学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9课/总第122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6

噫!知天之高,必辩其所以高也。

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则简而功密矣。

门人对问,如日星丽焉,虽环周万变,不出乎天中。

今推策揆影,庶仿佛其端乎?大哉。中之为义!

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

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

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

《中说》者,如是而已。

李靖问圣人之道,子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

又问彼之说,曰:“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魏徵问圣人忧疑,子曰:“天下皆忧疑,吾独不忧疑乎?”

退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

举是深趣,可以类知焉。

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译文:

唉!知道苍天高远,必须明辨其为何高远。

文中子的思想应当近乎天道吧?天道清净简约而泽及万物。

门生相互问答之语,犹如日月星辰附丽苍天,虽然循环变化万端,但始终不会超出苍天的范畴。

现在推究其本源应该能够得其大端吧?中道的精义真是伟大啊!

在《周易》卦象中为二五居中之位,在《春秋》笔法中为褒贬权衡之辞,在《尚书》经制中为皇极,九畴之法,在《礼记》体统中为中庸调和之道。

中道既不流于飘渺无形,又不流于具象可惑。

中道既不是抽象层面的虚无空洞之论,又不是具象层面的特定功能之用。

唯有以权变为宗,唯有以制宜为本,这就是中道思想的大概。

《中说》思想,如此而已。

李靖询问圣人之道,文中子说:“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向何而去。”

有人问所谓向何处去是什么意思。

文中子说:“向何处去,是与大道并行的,必定是永远无法达到的!”

魏徵问圣人是否也会有忧愁和疑惑,文中子说:“天下人都会有忧愁和疑惑,我又怎么会没有忧愁和疑惑呢?”

魏徵告退,文中子对董常说:“我乐天知命,有什么忧虑的呢?我穷理尽性,有什么疑惑呢?”

据此深入探究,可以类推而知。

也许有人会拘泥于文字而不明其中道理,会因模仿《论语》而加以诟病,这些都是浅陋之见,并未心领神会。

感受:

《易》之二五

二居下卦之中

五居上卦之中

《春秋》之权横

微言大义,一字褒贬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左丘明曾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钱穆说:“孔子著《春秋》,不虚夸人之美,不隐藏人之恶。无论褒贬,一概用事实说话,一如其实,事以明道。”)

《尚书》之皇极

皇极,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

九畴,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

《礼记》之中庸

中庸,用中,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

宋朝儒学家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二一附曰:

大哉,中之为义!

在《易》为二五,

在《春秋》为权衡,

在《书》为皇极,

在《礼》为中庸。

谓乎无形,非中也;

谓乎有象,非中也。

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

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

此处会“中”,

庶几得其大旨

再能事上磨得

会“中”见“体”有望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8课/总第122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5

夫前圣为后圣之备,古文乃今文之修,未有离圣而异驱,捐古而近习,而能格于治者也。

皇宋御天下,尊儒尚文,道大淳矣;修王削霸,政无杂矣;抑又跨唐之盛,而使文中之徒遇焉。

彼韩愈氏力排异端,儒之功者也,故称孟子能拒杨、墨,而功不在禹下。

孟轲氏,儒之道者也,故称颜回,谓与禹、稷同道。

愈不称文中子,其先功而后道欤?

犹文中子不称孟轲,道存而功在其中矣。

唐末司空图嗟功废道衰,乃明文中子圣矣。

五季经乱,逮乎削平,则柳仲涂宗之于前,孙汉公广之于后,皆云圣人也。

然未及盛行其教。

译文:

古圣先贤是为后世学人之楷模,上世典册是为当世文章之轨范,背离圣贤之道另辟蹊径,抛弃古制采用今法,是无法实现天下大治的。

大宋统治天下,推尊儒学崇尚文教,世风淳正民心归朴,皇帝修明王道裁抑霸略,政教纯一而不驳杂,国势超迈盛唐,使得文中子的门徒得遇其时。

韩愈力排异端学说,是捍卫儒家学说建立功业之人,因此韩愈称颂孟子抵制杨朱,墨翟,功劳不逊于大禹。

孟轲,是传承发扬儒家思想存续道统之人,因此孟轲称赞颜回,评论颜回和大禹,后稷成就相同。

韩愈不称颂文中子,应该是将捍卫儒家学说的功业放在首位,而将存续道统放在其次吧?

就好比文中子不称赞孟轲,道统存续而功业亦在其中。

唐朝末年司空图慨叹儒家学说功业尽废道统衰微,于是方才懂得文中子的伟大。

五代之时大道崩乱,等到天下平定,前有柳开尊奉经典,后有孙何广兴儒学,皆述圣人之作,然而其学说思想却并未广行于世。

感受:

《孟子?滕文公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杨朱, 杨姓 ,字子居, 魏国 (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思想主旨为“为我”、“重生”、“贵己”,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孟子》: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韩非子·显学》: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吕氏春秋·不二》: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墨子,名翟, 春秋 末期 战国 初期 宋国 人,一说 鲁阳 人,一说 滕国 人。

墨子是 墨家学说 的创立者,提出了“ 兼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 天志 ”“ 明鬼 ”“ 非命 ”“ 非乐 ”“ 节葬 ”“ 节用 ”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 几何学 、 物理学 、 光学 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 科学理论 。

墨家 在 先秦时期 影响很大,与 儒家 并称“ 显学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有“非儒即墨”之称。

二一附曰:

前圣后圣,古文今文。

祖宗遗德,生生传习。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7课/总第122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4

夫道之深者,固当年不能穷;功之远者,必异代而后显。

方当圣时,人文复古,则周、孔至治大备,得以隆之。

昔荀卿、扬雄二书,尚有韩愈、柳宗元删定,李轨、杨倞注释,况文中子非荀、扬比也,岂学者不能伸之乎?

是用覃研蕴奥,引质同异,为之注解,以翼斯文。

译文:

那些深沉厚重的大道,置于当世必然不会遭到埋没,那些影响深远的至理,历经百代定然会耀古烁今。

正逢盛世,礼乐政教皆恢复古制,于是周公,孔子致太平之道修明齐备,得到推崇。

从前荀子,扬雄二人著述,尚有韩愈,柳宗元来增删编订,李轨,杨倞加以注释,更何况文中子是荀子,杨雄所无法比肩的,难道学人不应弘扬文中子之教吗?

因此我深入研究探寻奥妙,旁征博引辨别异同,对此书进行注释,以辅佐文教。

感受: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周游列国,离开卫国,准备去陈国,路过宋国的匡这么一个地方,一行人被当地人抓了起来,扬言准备杀掉。

孔子说:

“周文王死了500年了,周朝创立的礼乐制度文明不仅存在,而且影响至深致远。

如果上天注定要断绝这些文明文化,我们这些后来人就不会有机会得到这些文化。

我是上天之选,继承着文王的文明,我的使命就是要整理这些文明,并代代相传。区区匡人又能奈我何?

有志者事竟成!

二一附曰:

道之深者,当年不穷;

功之远者,异代后显。

方当圣时,人文复古,

至治大备,得以隆之。

覃研蕴奥,引质同异,

为之注解,以翼斯文。

斯文在我,且待其昌!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6课/总第122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3

逸家藏古编,尤得精备,亦列十篇,实无二序。

以意详测,《文中子世家》乃杜淹授与尚书陈叔达,编诸《隋书》而亡矣。

关子明事,具于裴晞《先贤传》,今亦无存。

故王氏诸孤,痛其将坠也,因附于《中说》两间,

且曰“同志沦殂,帝阍悠邈。文中子之教,郁而不行。吁!可悲矣”。

此有以知杜淹见抑,而“续经”不传;诸王自悲,而遗事必录。

后人责房、魏不能扬师之道,亦有由焉。

译文:

我家所藏故本,甚为精审详备,同样编为十篇,实际上并无此二序。

以文意详加推测,《文中子世家》当系杜淹交予陈叔达,陈叔达将此文编录于《隋书》后亡佚。

关子明事,载录于裴晞《先贤传》,今亦不存。

因此王氏各孤子,痛心于这些篇章即将坠失,于是将其附于《中说》之间,并且还说:“志同道合者凋零退散,朝廷之政也变得愈加远离正道,最终使得文中子的思想和学说遭受压制而未得推行,唉,可悲!”

据此可知杜淹遭到压制而《续六经》不传于世的原因,以及各位王氏族人悲叹自身命运不济而又有志于辑录文中子遗文的决心。

后来人责怪房玄龄,魏徵不能弘扬先师之道,是有其原因的。

感受:

斯文一脉比传灯

亦赖后学延不坠

二一附曰:

杜淹见抑,“续经”不传;

诸王自悲,遗事必录。

薪火相传在人

绝学承继以仁

且观且照天地间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5课/总第122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2

《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

唐太宗贞观初,精修治具,文经武略,高出近古。

若房、杜、李、魏、二温、王、陈辈,迭为将相,实永三百年之业,斯门人之功过半矣。

贞观二年,御史大夫杜淹,始序《中说》及《文中子世家》,未及进用,为长孙无忌所抑,而淹寻卒。

故王氏经书,散在诸孤之家,代莫得闻焉。

二十三年,太宗没,子之门人尽矣。

惟福畤兄弟,传授《中说》于仲父凝,始为十卷。

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

又福畤于仲父凝得《关子明传》,凝因言关氏卜筮之验,且记房、魏与太宗论道之美,亦非《中说》后序也。

盖同藏缃帙,卷目相乱,遂误为序焉。

译文:

《中说》是载录文中子门生相互问答的一部书,薛收,姚义纂集而成并加以命名。

唐太宗贞观初年,精修治国之道,文治武功皆远超近世。

如房玄龄,杜淹,李靖,魏徵,温大雅和温彦博两兄弟,王凝,陈叔达等,多为将相,唐朝绵延三百年的基业,文中子门生的功劳当居大半。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御史大夫杜淹编列《中说》并撰写《文中子世家》,杜淹未得擢升,遭长孙无忌压制,不久便离世了。

因此王通著述散落在各孤子家中,几代人未得听闻。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离世,文中子门生亦无人在世。

唯有王福畤兄弟从仲父王凝那里承习《中说》,至此《中说》方列为十卷。

现在世上流传的版本,内容多有残缺,误将杜淹撰写的《文中子世家》当作《中说》序言。

另外,王福畤从仲父王凝那里得到《关子明传》,仲父王凝于是谈论关子明占卜灵验,并载录房玄龄,魏徵与唐太宗讨论儒家圣道美政,认为该篇亦非《中说》后序,不过是书卷***藏一处,篇目错乱,于是将其误作序言。

感受:

天时为主

地利为用

人和为基

三厢情愿

缺一不可

二一附曰:

薪火相传处

是一代代的弟子

筚路蓝缕

为往圣继绝学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4课/总第122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1

周公,圣人之治者也,后王不能举,则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

仲尼,圣人之备者也,后儒不能达,则孟轲尊之,而仲尼之道明。

文中子,圣人之修者也,孟轲之徒欤,非诸子流矣。

盖万章、公孙丑不能极师之奥,尽录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阙。

房、杜诸公不能臻师之美,大宣其教,故王氏“续经”抑而不振。

译文:

周公,是平治天下的圣人,后世帝王不能兴周公之道,于是孔子对其加以继承阐发,使周公之道昭明于世。

孔子,是德行完备的圣人,后世孺生不能明达孔子之教,于是孟子对其加以推崇尊奉,使孔子之教昭明于世,

文中子,是著书立说的圣人,应该是孟子般的人物吧?而非诸子之类。

万章,公孙丑不能穷尽其师孟子思想的精义,全部载录孟子的话语,因此孟子的《孟子章句》才会粗疏而多有阙漏。

房玄龄,杜淹等各位朝臣不能达到其师文中子的境界,大力弘扬他的思想,因此王通的《续六经》才未得显扬。

感受:

一脉相承,不绝如缕

如薪传火,经久不息

二一附曰:

孔圣有七十二贤,三千第子

以壮以大

慧能六祖有一花五叶七枝

发扬广大

王重阳有全真七子

济世救民

若非得徒大才

何以道传久远!!!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3课/总第122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王氏家书杂录》06

余因而辨类分宗,编为十编,勒成十卷,其门人弟子姓字本末,则访诸纪牒,列于外传,以备宗本焉。

且《六经》《中说》,于以观先君之事业,建义明道,垂则立训,知文中子之所为者,其天乎?

年序浸远,朝廷事异,同志沦殂,帝阍攸邈,文中子之教抑而未行,吁可悲哉!

空传子孙以为素业云尔。

时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序。

译文:

我于是对此书分门别类,将其列为十编,分成十卷,文中子弟子们的姓名及其他生卒行年等相关内容,则求诸纪传谱牒,编列在外传中,以期书的主体详审完备。

并且从《续六经》《中说》来审视我已故父亲的成就,可以说是树立大义昭明正道,为后世建立法则与规范,能够了解文中子之作为的,应该只有上天吧?

然而随着年深日久,朝局变换,志同道合者凋零退散,朝廷之政也变得愈加远离正道,最终使得文中子的思想和学说遭受压制而未得推行,唉!可悲啊!

白白将其当作儒家学说传给子孙后代。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正月作序。

(王福畤)

感受:

夫子怃(wǔ)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一附曰:

《六经》《中说》,先君之事业,

建义明道,垂则立训,

知之所为,其惟天乎?

年序浸远,朝廷事异,

同志沦殂,帝阍攸邈,

抑而未行,吁可悲哉!

空传子孙,以为素业。

昔日辛稼轩诗云:

唯将万字平戎策

换取东家种树书

千年万载间

天地悠悠

其悲喜同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2课/总第122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王氏家书杂录》05

十九年,仲父被起为洛州录事,

又以《中说》授余曰:“先兄之绪言也。”

余再拜曰:“《中说》之为教也,务约致深,言寡理大,其比方《论语》之记乎?孺子奉之,无使失坠。”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仲父王凝被朝廷起用任命为洛州录事,

将《中说》授予我说:“这是我已故兄长的存世之言。”

我再拜说:“《中说》作为行教化人之书,务求主旨精练而寓意幽远,言辞简约而道理深刻,也许可以比肩《论语》所载录的内容吧?

晚生恭承此书,不会让书中的至理大道坠失。”

感受:

血脉世代相传,生命得以永生

人脉世代相传,文化得以永生

法脉世代相传,道德得以永生

二一附曰:

《中说》为教,务约致深,

言寡理大,比方《论语》!

孺子奉之,无使失坠。

为往圣继绝学!

血脉,人脉,法脉……

生生不息大自在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1课/总第121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王氏家书杂录》04

贞观十六年,余二十一岁,受六经之义;三年,颇通大略。

呜呼!小子何足以知之,而有志焉。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我二十一岁,学习《续六经》之要义,研修三年略通大概。

哎!年轻后学哪里能尽得其精髓,只是有此志向而已。

感受: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二一附曰:

二十一岁,受六经义;

三年颇通。

何足知之,祖德有志。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