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音乐课堂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美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努力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感受、理解和表达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的中国图片分类号:J6文献识别码:A文号:1673-0992(2010)01-127-01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流行的说法:“不上音乐课无所谓,反正是辅修课。这是来自一些学生的家长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老师。即使音乐课结束了,语文或数学老师也去上班做他们的事情。甚至在课堂上,也是按照老模式教他们学一首歌。如果他们再遇到纪律差的班级,就会被逼着走下去。我觉得这不能简单的归咎于老师或者学生。某种程度上,现在的教育体制纯粹是为了入学考试。你觉得学生在这么大的形势下还能静下心来听你的音乐课吗?答案肯定是“没有”。因此,针对这一社会现状,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迫在眉睫。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美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努力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感受、理解和表达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1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尊重每一个孩子。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不应该强迫学生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而应该把他们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自觉的意识。让学生经常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愉悦的体验,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们心中美好的东西。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1赋予表达权,赋予学生(部分)权利。以前老师权利很大,说话是绝对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问题。我觉得老师的权力太大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制约。你看,长期以来,音乐学科一直是音乐教师的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小学科,旧教室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老师说,一节课40分钟,20分钟是用来维持纪律的。有的老师干脆拿警棍指着学生,叫他们坐着别动,就是为了课堂纪律有序。你说这样的音乐课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低效浪费,还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仅有的兴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感情和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束缚在一个纪律严明、绝对安静的音乐课堂里。情感教育是美育中极其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悲欢离合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体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这是他们感受和表达音乐的初步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人心弦的旋律时,他们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和鼓掌。我觉得这个时候的“乐感好”“节奏感强”这句话,比一句申斥要强好几倍。1.2给出评价权。“每次考试,老师总是小声说我五音不全。虽然我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得很清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这是一个学生的肺腑之言。老师们,放下我们的权威评价。本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期刊图书馆期刊论文分类查询的实践证明,重视这种发展过程评价,最终评价会更好。为什么不做呢?对于培养学生这个课题来说,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规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不乐观的。因为如果音乐课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由于空间的限制,不允许学生在原来的教室里有自己多余的动作,所以会受到约束。所以应该改变教室,让一个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桌子,老师可以走在学生中间,围在学生身边,甚至可以像孩子一样走在学生中间唱歌跳舞。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和他们一起讨论,这样既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音乐基础知识,又能彻底释放他们的心情,让学生觉得我们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表面上看,这只是阶级形式的变化。事实上,在教学氛围中,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环境,才是这种变化的本质。做到以上几点并不容易。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2.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路人”。音乐艺术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性格差异、知识水平等因素,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在“知识”和“学科”的狭隘范围内理解音乐教育,而应以“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观为基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失去传统教育中老师的绝对权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合适的教学入口,因势利导,把指挥棒变成“指路石”,带领学生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感情的复制品;课程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教科书。相反,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学生想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快乐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成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2.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感人,以情感人。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引起人们的兴趣,打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受到愉快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强加给学生。结果如何呢?在日积月累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练习下,学生们逐渐失去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乐感本能。无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放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很多同学都会无动于衷,没有感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不应该是绝对的,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愿意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情绪,倾听他们的心声,多鼓励,少责备;多沟通,少“命令”;多讨论少灌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成为一个平等、和谐、轻松、愉快、充满趣味的课堂。希望社会和学校永远充满生活的歌声。应当有计划地成立业余合唱团和器乐乐队。这些会员基本都是自愿报名的。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音乐,从电视,报纸,录音机等等。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的生活永远充满歌声和美好。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呼唤全新的音乐教育。让我们面对“旧”的音乐课大胆地说“不”,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对我们的新课说“是”。面向新世纪,让我们共同期待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