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红蜻蜓课件及教案和讲稿~ ~
1,教材分析: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知、表达和创作是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红色蜻蜓》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农耕(1886-1965)作曲,根据日本诗人冯路(1889-1964)回忆童年场景的三首诗改编而成。歌曲三四拍,共八小节,短小精悍。旋律自然流畅,感情真挚,意境奇幻。1924的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成管弦乐等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这首歌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个乐句在旋律中上行,第二个乐句作为回声下行。歌曲中的力度标记很多,变化微妙而频繁,但基本上都与旋律的起伏紧密结合。第二个声音的嗡嗡声,烘托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气氛。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目标:我能用亲切优美的嗓音,充满自信和表现力地演唱歌曲《红色蜻蜓》,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用心听歌,愿意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来表达音乐,知道退色和呼吸的迹象,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学会演唱两部合唱歌曲《红色蜻蜓》的第三段。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的深情,唤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3、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意境,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演唱歌曲,培养良好的听歌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4、教学难点:
学唱两首合唱歌曲《红色蜻蜓》的第三段。
二、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营造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比较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学法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学法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感知歌曲意境,把握歌曲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上,我给你带来了一首优美的曲子。放《森林狂想曲》的片段。老师的问题: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通过老师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童年美好的意境,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歌曲教学
过渡:童年生活是快乐的,难忘的。听着!晚风中有美妙的旋律-
1,我第一次听红色蜻蜓的伴奏。老师的问题:它描述了什么?你感觉如何?
2,老师钢琴伴奏学生有感情的读歌词。
3.听老师的模特唱歌
4.学习唱歌
(1)和秦一起唱第一段,知道呼吸的痕迹。
(2)与秦再唱一遍第一段,认褪色的标志。
(3)自学第二、三段。
老师:我给你半分钟时间。请练习唱第二段。
老师:你能一次唱出第三段的歌词吗?
(注:第三段歌词与第一段不同)
(4)一起唱整首歌
三、快唱的对比体验
老师:因为这首歌流传很广,所以现在有很多版本。以这样的速度来唱版本,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设计意图:速度和情绪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境,这就好比学生在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会因个人喜好和体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受。音乐不可能千篇一律,歌曲不同情境的表现要证明音乐的多样性。
第四,两声部合唱
欣赏用日语演唱的副歌《红色蜻蜓》,比较副歌和合唱——副歌比合唱更丰富、更饱满、更多样。然后哼了两部分跟陆和秦。最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唱不同的声音,体验合唱效果。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的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五、表演歌曲:为每一段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比如合唱+主唱+副歌)
在整堂课中,我注重了个性与整体的结合,体现在部分音乐专业学生的自信表现和团体的配合演唱;体现在小组的询问和整体的共鸣上。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比较,去体验,去寻找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性、简洁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