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哪些?

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在文学艺术史上,它和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

它提倡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观察,根据生活的本来面目,准确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在文学史上,《诗经》、杜甫的诗歌、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是其代表作。

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他善于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经常运用激情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比如中国屈原和李白的诗词歌赋,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都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产生于18年底09年初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

古典主义:17世纪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

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法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优雅、和谐、平衡的统一。

法国的拉辛、莫里哀等代表作家。

迷惘的一代:一战后出现在美国的文学流派。

它不是一个有共同计划的有组织的团体。

这个词来自生活在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

她曾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字。

“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他们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却找不到出路。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和感情。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战的作家,也指20世纪20年代未参战但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犹豫的作家,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托马斯·艾略特、托马斯·沃尔夫等。

“迷惘的一代”主要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他们的创作倾向在30年代以后发生了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主流文学思潮。

它注重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拓展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许多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揭示了贵族衰落和资产阶级兴衰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一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还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技法。

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和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尼古拉·果戈理和托尔斯泰。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文艺流派。

十年,来去匆匆。

它的特点是“否定一切”。

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赞美机械和城市乱象,赞美“速度之美”和“力量之美”,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奔放的语句随意进行艺术创作。

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他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阿波利奈尔的《酒精酒集》和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具有鲜明的开拓精神,1916的达达主义“摧毁一切”“清除一切”给了它强大的灵感。

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这场运动的正式开始,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法国形成了* * *运动,在40、50年代扩大为世界现象,并于1969年结束。

它强调表达超现实主义和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他们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重视直觉,认为潜意识和梦是最真实的。提倡无意识写作,不需要任何主题。

“自动书写法”和“梦境记录法”应用广泛。

作品光怪陆离,夸张晦涩,神秘莫测。

对后来的荒诞、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都有影响。

代表人物有布莱顿、阿拉贡、艾吕雅等。

后期象征主义:是19末期象征主义的延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 * *了。

我们主张通过直觉把握内在的真理,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把抽象的观念以感性的形式体现出来,用形象和符号隐含人生的哲理。

比象征主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它主张通过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人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艺术效果。

英国艾略特(1888 ~ 1965)的《荒原》是其代表作。

此外,还有法国瓦列里的海边墓地、奥地利里尔克的、梅特林克的《青鸟》、俄罗斯布洛克的《十二》、叶赛宁、爱尔兰叶芝和美国庞德。

表现主义:绘画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后来扩展到音乐、文学等领域。

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达,不是复制”。

要求突破事物的表面,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和揭示人的内在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表现永恒的品质和真实。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一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境,他们常常运用内心孤独、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突兀,文笔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突出主观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和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与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捷克科幻作家卡佩克,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去大马士革》。

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

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为文艺表现对象,暗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人物直接表达内心活动,作品按照人物意识的流动而不是情节进行结构,打破了时间顺序的叙事模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表达主题,不受时间限制地组织情节。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相互渗透、相互重叠,主体结构为网状。

代表作家有乔伊斯的《爱尔兰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逝去岁月的回忆》,美国福克纳的《声与怒》,英国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法国,在欧美日益流行。

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谬和丑恶;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人们不幸和毁灭的命运及其孤独、绝望和恐惧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鼓励人们与沉重的现实压力作斗争。

在艺术上保持更多的传统风格,在思想上探索哲学深度。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

在思想上,他继承了存在主义的“荒诞”观念,在艺术上吸收了超现实主义。

世界和人生的荒谬以荒诞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分离,人与人的异化。

刻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营造出强烈的荒诞效果。

有着模糊的背景,象征的,道德的,夸张的,不合逻辑的场景,抽象概括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

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尤妮斯的《秃头歌手与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罗斯阿达莫夫的弹球机;美国人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让·日奈的《阳台》等。

新小说派: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

《怀疑时代》中“怀疑精神”的产物。

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

认为小说应该主要描写事物的世界,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通过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表达“潜在的真实”。

无意义、无情节和非人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

文体创新。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娜塔莉·萨罗特的《无名氏的画像》,米歇尔·布托尔斯的《米兰巷》,克劳德·西蒙的《佛兰德斯公路》等。

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2位作家的作品,书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由此而来。

这些作家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地,历史是一团乱麻,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充满自信的庄严悲壮精神,也没有敢于藐视对手的光明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者的微笑”。

黑色幽默不仅嘲笑别人,也嘲笑自己。喜剧手法不仅用来处理丑陋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品钦的《万有引力的彩虹》等。

魔幻现实主义:拉丁美洲小说创作的浪潮,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

它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了欧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化现实为幻想而不失真实”,在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述中,吸引了大量超越自然的因素。剧情中经常出现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影,时序关系被打乱。这些场景往往是象征性的,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哥伦比亚的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墨西哥鲁弗尔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与总统先生》、古巴卡彭迪埃的《世界王国》等。

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的年轻诗人和作家。

这个名字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贾在1948左右提出的。

“垮掉的一代”的大多数成员愤世嫉俗,信奉自由主义思想。

他们的文学创作思想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混乱的。

“垮掉的一代”作家创作的作品一般都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些作品通常不符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形式往往混乱,语言粗糙甚至粗俗。

他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波罗斯的《裸体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