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旅·三色善摄|新西兰基督城:英国以外最像英国的城市
三色灯/文并摄
这个城市的正式名称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是根据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而来。对于我这个“洋文”盲来讲,既绕口又难记,所以牢牢记得它的另一个译名:基督城。
我曾在2009年到过基督城,市中心座堂广场上和煦的阳光和休闲的人们,成为新西兰的标志性画面。而两年后的大地震把市中心变成残垣断壁,让人痛心不已。此次重返故地也想看看那里现在的景象。
在机场迎接我的是60岁的熊先生,热情豪爽,说话稳健。他自我介绍是台湾人,干了26年的水手,在新西兰住了19年,从事 旅游 工作13年。我当时就想,有这么一位资深导游带领,此行一定很精彩,9天的行程证实了我的预感没有错。
利用等待其他团友的2个多小时,熊先生开车带我们离开机场进城观光市容。
基督城是新西兰官方最早建立的城市,1865年,英国皇家宪章认证基督城为一城市。百年来基督城在保护文物与现代发展力求平衡,不少街道也以英国地名命名,号称是“英国以外最像英国的城市”。
基督城城区有452平方公里,相当于南京城区面积的1/3,有800多座公园,加上市民们喜欢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整个城市绿树成荫、花枝招展,是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即使在大地震之后,美国《纽约时报》评选的“2014年52个必游之地”中,基督城仍排名第二。
160公顷的海德公园没有院墙,有许多运动设施和场地对外开放。公园的一边住着苏格兰人,另一边住着英格兰人。
维多利亚钟楼,也叫钻石禧钟楼,是1897年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石禧而建造的。已列入基督城I级 历史 文物遗产保护。经历大地震,这座钟楼现在也有了“ 历史 不清”的问题,是历经大难保留下来的原物还是被毁重建的新楼,网上众说纷纭。
雅芳河是贯穿基督城的河流,据说有着剑桥康河的风姿,河不宽,因为沿岸靓丽的景色变得风情万种。
沿河的民宅有着浓郁的英格兰情调,与缓缓流淌的河水溶成一幅幅风景画。
深秋是色彩斑斓的季节,透过阳光微风,仿佛跨进童话世界。
基督城植物园是“花园城市”的灵魂,植物园从1863年7月为纪念英国王子与丹麦公主的皇室姻亲,种下第一棵树开始建立,距今有百余年的 历史 。
植物园规模不小,有30公顷的园地,分成十座不同主题的植物公园,七个大型温室,拥有一万多个植物品种。
基督城包括植物园在内的800多座公园全年无休,全都免费对所有人开放,成为人们沐浴自然、享受生活的好去处。
车到市中心,完全看不出原有的古城风貌,2011年大地震留下的满目疮痍仍处处可见。
著名的圣公会主教座堂破损依旧,在围墙里已经近七年。座堂广场是基督城的市中心,现在也无往日的繁华。
“千禧年圣杯”虽然没有遭受大的损害,因靠教堂太近,也被圈了进去,难与游客相见。
看到现在这个景象,忍不住发几张2009年拍的片子,看看当年的基督城。
听说大地震后,新西兰成立了“坎特伯雷地震恢复局”,准备用270亿美元重建基督城,但多种不利因素使得重建速度很慢,成为 社会 各界人士诟病的重点。
东西方的建筑观念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宗教建筑的建设上。西方最早的修道院和教堂是由修士们修建的,他们在完成宗教活动的同时,还要建造宗教场所,修士也是工匠,他们通常把建设过程当成宗教修行的过程,不会把完工时间放在第一位。当然,现在是专业施工队伍了,但西方建筑有严谨刻板、讲究细节、追求唯美的“工匠”传统,时间仍旧不在第一位。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从13世纪中(1248年)开始建造,修了600多年才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受损七十处,战争结束后的就开始修复,至今也没有完工。
说不定基督城的圣公会主教座堂也是这个原因迟迟不能竣工,倘若这样,我以为还要宽容谅解。
又记: 当我正准备发出上文时,无意中点开主教座堂的老网页,在开放时间一栏赫然出现四个红色字:永久停业。这完全出乎意料,于是又上网收集情况。寻得消息说:教堂由于年代久远,地震造成教堂内部结构严重损坏,无法用现代材料将其恢复,加上修复要比重建耗费更多的资金,政府几经商议后决定拆除教堂,没有倒塌的部分建筑将保留地震后的原样,给人们纪念与警醒。
写完上面这段话,我不禁长叹一声,呜呼!我们将与这座漂亮典雅的建筑永别。
这座教堂只有百余年的 历史 ,却多灾多难。1863年开始设计建造,因为资金与建材的问题,拖拖拉拉到1904年才宣告竣工。开建后的教堂始终难逃地震阴影,分别在1881年、1888年、1901年、2010年、2011年五次因地震受损,最终被震毁。
现在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我曾经看到过最美的基督城,留下了基督城人最幸福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