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的梗概

旧社会的学戏被称为“打戏”。

进科班的第一道程序叫“写字儿”,相当于跟科班签下了卖身契,所谓“打死上吊投河觅井概不负责”。即便是那些当年声名显赫的角儿也都是被科班里的师傅打出来的。

曾坐科富连成社、荣春社、稽古社等私人科班的老艺人们至今仍对“七年大狱”一样的科班生活耿耿于怀,而正是这样的打戏生涯造就了一个中国戏曲名角辈出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艺于新式科班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里的艺人们,已经不用再以写字画押来卖身糊口,不必挨打也一样可以登台唱戏了。 京剧界有句行话,北京坐科、天津唱红、上海挣钱。本集着重描述京角儿们跑天津、攻上海

拜码头、打头炮、赚大钱、唱天下的故事。 在 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传统京剧经历了一场既尴尬而又身不由己的改良。艺人们争演时事新戏,头天发生的新闻,第二天就能在舞台上看到;京剧演员们身着当代服装,和着西洋的乐器,却不得不继续操着传统的梨园唱腔。

随着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全国人民爱上了科技。梨园行顺应潮流,将声光电化的手段引入到京剧舞台上,于是机关布景风靡一时,让人眼花缭乱。甚至在京剧《天河配》的演出中,运用水池、灯光、纱幕等手段,让仙女们似裸非裸,令当时的观众垂涎不已。

这一切构成了当时颇为花哨的京剧舞台,很多老戏迷和老艺人对此仍然记忆犹新。 余叔岩到晚年才收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就是被当时捧角儿者奉为“冬皇”的孟小冬。

在今天的梨园界,孟小冬是一个人们既想说又不愿意提的人物。因为作为一个女艺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哀伤。

人们最不愿提的是她和伶界大王梅兰芳的这段爱情往事。俩人从相识、恋爱、同居、到分手,甚至引发了一起轰动京城的枪杀事件 。

孟小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随上海大亨杜月笙一家去了香港,并在香港嫁给了杜月笙,正应了她离开梅兰芳时说的一句话:我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跺脚满城乱颤的人。

1977年,“冬皇”孟小冬客死台湾,享年77岁。 梨园行里的女艺人向来低人一等,在众多女艺人之中,稍有姿色又才艺俱佳的,便成为有钱有势者垂涎的对象,个中滋味往往不足为外人道。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美女的陆素娟,到至今尚在人世已然90余岁高龄的新艳秋,几个当年被人们评头品足的女伶,几段当年闹得满城风雨的故事,多少让人体会到了一些寄身梨园的女艺人们不为人知的辛酸之处。 在京剧的舞台上风光无限的角儿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批人,专门负责端茶倒水前后照应,他们既熟悉名角儿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是许多梨园逸闻的第一位见证人,这样的人被称为跟包的。

另外一批不起眼的人物,一辈子都只是在舞台上转个圈,喊一声就下台了,没有供人们记住的名字,没有固定的舞台,这样的人被称为龙套。跟包和龙套,虽然大都是默默无闻,但是,他们是京剧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角儿们身边,不可缺少的和不能不说的一部分。 在过去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红灯区里,曾有过大大小小的戏院,在上个世纪的前半叶,伴随着京剧的空前繁荣,这些戏院都曾经夜夜笙歌,风光无限。而围绕着戏院和妓院而进行的夜生活,往往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印象至为深刻的一段回忆。

依赖着商业繁荣市面太平而生存的戏院,又是动荡年代里最为脆弱的部分,它们直接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一张张最为生动的面孔。北京就有一句老话,叫“大栅栏的兴衰关系京师之盛衰”。

如今,在京津沪的老城中,那些当年盛极一时的戏园子,都已经或拆或改,大部分都不见了当年的旧貌,换过了时代的新颜。 从皇帝驾崩艺人纷纷改行到改朝换代艺人无奈逃散,时代的变迁对艺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解放前后,百姓生活诚惶诚恐,戏院茶楼更是门庭冷落,很多艺人选择了出走他乡。背负着汉奸罪名的马连良等远赴香港,在说广东话和英语的地方演戏赚钱。

在下九流的排行中,戏子是第八,排在妓女之后,小一辈,因此得管妓女叫姨。1949年7月28日,第一届文代会在京召开,艺人们被称为了文艺工作者。紧接着艺人们都参加了改人改戏的运动,大批旧戏被禁演,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开始成立,名角们放弃了拿包银的习惯。艺人们感慨:真是换了人间。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建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北京成立了京剧工作者联合会,这之后,又有了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观摩调演年年有。1958年,京剧界喊出了一年要排三百个戏,其中二百革命现代戏。《芦荡火种》《红灯记》、《白毛女》、《海瑞罢官》纷纷登台,连马连良这样的大腕都只能在《杜鹃山》中跑个大龙套。1959年,梅兰芳排出了《穆桂英挂帅》。

1958年,程砚秋因心脏病死于北京医院。1961年,梅兰芳因心脏病死于北京阜外医院。1968年,荀慧生因被斗引发心脏病,死于北大医院。尚小云1975年从西安回到北京,借住在弟子吴素秋安排的房子,1976春,因心脏病死于北京。1966年12月31日,马连良端着一碗面条摔于中和戏院食堂的台阶下,三天后,死于心脏病。随着名伶们的故去,中国戏曲“角”的时代就结束了。 “角”们虽然去了,所幸的是在一些胶片上还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本集将通过对早期戏曲影片的寻访,讲述胶片上的京剧。胶片上的京剧最辉煌的时期,就是样板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