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鼎客的主要经历
BernardHaitink (1929-...)如果有人要评选当代荷兰指挥家“皇帝”,那么这个桂冠恐怕非海丁克莫属。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当代荷兰音乐界声望最高、成就最大的著名指挥家。就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而言,他是继门格尔贝格和巴尼姆之后又一位拥有广泛权威的荷兰国际指挥家。在当今世界,他是与普列文、阿巴多、小泽征尔齐名的新一代世界大师,与他们一起成为20世纪中后期世界指挥艺术的中坚力量。
中文名:海丁克
Mbth: BernardHaitink
国籍:荷兰
出生地:阿姆斯特丹
出生日期:1929年3月4日
职业:指挥
毕业学校: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1969被荷兰女王封爵。
1977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称号。
1991获得荷兰伊拉斯谟奖。
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福斯塔夫》。
偶像:富尔特文格勒、克里普斯、巴尼姆。
人物体验
荷兰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它的音乐文化非常发达。海丁克几乎可以视为荷兰在音乐界的象征。
1929年3月4日,海丁克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富裕家庭。
1955年被聘为荷兰联合广播乐团副指挥。
1956年被聘为荷兰希尔弗瑟姆广播管弦乐团首席指挥。从此,海丁克一帆风顺,开始了他辉煌的指挥生涯。
1961年,海丁克成为阿姆斯特丹音乐厅ACO最年轻的首席指挥。
1964年成为ACO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意味着他坐上了世界级乐团的头把交椅。此时,他才35岁。
在ACO任职期间,海丁克还是伦敦爱乐乐团1967至1979的总指挥。
1977年,英国格林伯恩歌剧院的音乐总监由海丁克接手。1982年,海丁克第一次在大都会歌剧院进行演出。
1985 -1986的音乐季是海鼎客最忙的一年。他先后指挥过波士顿交响乐团、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管弦乐团的演出,并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过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阿拉贝拉》。
1992年夏天,他带领ROH赴日演出莫札特的《唐璜与费加罗的婚礼》。在1992-1993的快乐季节里,他在ROH的戏剧包括理查·施特劳斯的《一个没有影子的女人》、贾纳切克的《狡猾的狐狸》和莫札特的《莫札特》。
海丁克1993 -1994音乐季的重要演出有华格纳的《纽伦堡的著名歌唱家》和贾纳切克的《ROH的卡蒂亚克巴诺娃》;在波斯顿指挥BSO演奏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等。
少年时期
贝纳德·海丁克出生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1929。他10岁开始学小提琴。高中毕业后,他被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录取。上学期间,他喜欢把小提琴作为他的主修科目。但是,深爱指挥艺术的海丁克,在其他时间上了所有的指挥课。从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毕业后,海丁克加入了荷兰广播爱乐乐团,担任小提琴手。此时,海丁克抓住一切机会,丰富自己的乐团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指挥方法,为自己日后精湛的指挥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充当指挥
海丁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正式转向指挥生涯。1954至1955,海鼎客连续参加了荷兰联合广播协会举办的两期国际指挥法暑期研修班。由于学业成绩突出,被1955聘为荷兰联合广播交响乐团副指挥。1956年,海丁克临时代替因病无法演奏的指挥朱利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管弦乐团成功演奏了切鲁比尼的《安魂曲》。这位非凡的天才立即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响亮的声誉。从此,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指挥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同年,他获得了西尔维·鲁苏姆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职位。
辉煌事业
1961年,32岁的海丁克从伟大的指挥家巴尼姆手中接过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的职位,成为荷兰最著名的交响乐团的第四任音乐总监和常任指挥。从1967到1979,他还在12担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顾问。从65438年到0988年,海丁克离开了工作了27年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前往著名的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担任音乐总监和常任指挥。同时,他还在欧美及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和歌剧院担任客座指挥。其中包括格林伯格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克里夫兰交响乐团等许多世界级的表演团体。
获得的荣誉
40多年来,海丁克兢兢业业,受人尊敬,在世界音乐界享有崇高威望。为表彰他对音乐文化的杰出贡献,各国政府授予他许多勋章和头衔,如1969年被荷兰女王授予爵士称号,1977年被大英帝国授予荣誉爵士称号,1988年被牛津大学授予荣誉音乐博士。
著名歌曲
海丁克的指挥生涯始于指挥交响乐。他早年担任几个重要交响乐团的指挥时,在这方面颇有建树。当他进入晚年时,他对指挥的兴趣逐渐倾向于歌剧。在他担任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和常任指挥期间,他指挥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著名歌剧。此外,他还在6月与格林伯格歌剧院录制了威尔第的《福斯塔夫》,1983,同年2月与慕尼黑歌剧院录制了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65438+。至于其他歌剧院上演和录制的歌剧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性格评估
海丁克是当今世界声望很高的指挥家,他本人也是一位有着拼搏精神和毅力的艺术家。他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在艺术上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辛酸,但每一次困难都被他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能力所克服,而这种克服困难的决心让他更加有信心掌握手中的指挥棒。熟悉海丁克性格的人都知道,这位杰出的指挥家是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他说他相信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这不仅体现在手上,更体现在他的整颗心上。他曾说:“音乐在我心中,我渴望表现出来。正是这种信念,让我一步步走到了巅峰。”
海丁克是个“全能”指挥家。他也擅长处理歌剧和交响乐,但他是从交响乐开始的。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拥有一个著名的交响乐团,这应该是他最幸运的事情。因此,他掌握管弦乐的速度快得惊人。通过指挥交响乐,锻炼了他扎实的专业技术基本功,这都是有益的准备和准备。
海丁克和蒙特、奥尔曼迪、马提农、马泽尔一样,也是小提琴家出身的指挥家,所以他也非常注重弦乐的内在细腻风格,这对于掌握乐队之间的平衡感和音乐线条流动的自然性是非常必要的。海丁克的指挥往往给人一种稳重大方的感觉,对速度的控制能力非常精准。在指挥音乐时,他常常能表现出强烈的喜悦感和兴奋感。他是一个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指挥家,对音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他诠释的音乐是最贴近他内心的音乐。这种难得的境界是他一生追求的艺术目标。
海丁克是一个极其谦逊的艺术家。他总是以积极的方式克服自己的弱点。他曾开玩笑说,自己有一个发现问题的“雷达”。这个“雷达”可以随时提醒他少犯错误。其实这个“雷达”是一种卑微的警惕,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崇高精神。正是这种警惕和崇高的精神,使他不断获得艺术成就。
海丁克的谦逊还表现在他对老一辈指挥大师的尊重和崇拜。在他心目中,门格尔伯格、富尔特文格勒、克里普斯、巴尼姆、卡拉扬都是他最崇拜的偶像,而影响最深、最难忘的人是他的前任荷兰老一辈指挥家巴尼姆,他认为巴尼姆是最卑微的指挥家,他的修养,他的技巧,他的信仰。作为继承者,海丁克深受影响。海丁克在被解除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常任指挥之前接受荷兰记者采访时表示,“巴尼姆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指挥家,他在我的记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的确,巴尼姆对乐队成员的劝导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指挥个性被海丁克默默吸收,并逐渐成为海丁克自身风格特征的主要方面。
和过去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海丁克也是一位具有崇高品德和顽强人格的艺术家。在他心中,象征着人类最美好精神的音乐艺术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他如此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决心用自己的音乐艺术给人类带来美好的幸福,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艺术家,他对当时荷兰和英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忽视深感忧虑,斥责这些人的短视和愚蠢行为,因为他深深知道,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人,音乐这种最感性的艺术形式是不能缺席的。比如荷兰政府基于经济压力,想把100多人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改成只有二三十人的室内乐团。这一极其错误的举动立即遭到了全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反对。当时担任乐团常任指挥的海丁克更是义愤填膺。他怒不可遏,愤怒地辞职,强烈抨击那些做出错误决定的人。在他的高威望的压力下,这些人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决定。就这样,海丁克以自己坚定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最终保住了这个拥有百年传统的优秀乐团的存在。
海丁克是一个极其勤奋的指挥家。在他几十年的指挥生涯中,他经常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舞台上跑来跑去,从不感到无聊和疲劳。他的指挥曲目非常广泛,从古典主义作品到现代主义作品都有,涉及大量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作曲家,但相对而言,他对马勒、布鲁克纳、威尔第、瓦格纳、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有着更为突出的阐释。
海丁克也是著名的唱片制作人。几十年来,他分别指挥过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考文特花园歌剧院等著名乐团和歌剧院,并为世界各大唱片公司录制了众多唱片。在协奏曲唱片中,他经常与鲁宾斯坦、阿斯金·纳兹、帕尔曼等世界级大师成功合作。海丁克是一位充满荣誉的国际指挥家。他为荷兰音乐产业在世界上获得地位鞠躬尽瘁,同时也为推动世界音乐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荷兰女王为了表彰他的成就,在1969封他为爵士,这可以说是他从事音乐艺术活动时获得的最高荣誉。其实最高荣誉大概也不是为了这个。几十年来,他一直在世界各地演奏。
海鼎客把每一场现场演出都当成一次冒险。2009年,他和芝加哥交响乐团没有选择任何序曲做铺垫,直接演奏了三大交响曲——马勒13号第六交响曲、布鲁克纳14号第七交响曲、海顿101号交响曲。海丁克自己认为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比爬山还难,是验证他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实力的试金石。80分钟后,每个人都如此期待这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以至于首场演出的门票早早售罄。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欣赏这个传奇,主办方不得不在过道里搭起了凳子。
2009年2月13演出之夜,乐团中几位中国音乐家的身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其中坐在首席位置上的中国音乐家陈木荣和坐在他对面的中提琴副首席张立国等10音乐家率先成为海丁克上台前的焦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