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自传
郎朗的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是一部真挚的个人成长记录。原文是英文自传,中文版由英文版翻译而来。
文章的写法出奇的简洁流畅,没有常见的做作,刻意拔高。它只是把他26年来(这本书写于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汇集在一起。
郎朗出生于1982年6月,比我小四个月,即将40岁。在如此年轻的年龄,他就取得了如此杰出的成就,没有人能否认他的艺术成就。
他个人周围有两个突出的标签。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勤奋。郎朗的故事全世界都知道。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在偏执的父亲的刺激下,从沈阳出发,在北京成名,赴美求学,走上了职业道路。
把他的自传仅仅视为又一部成功的畅销书,实在有失公允。他的作品流露出东北人特有的率真和真诚,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详细呈现在大众面前,不虚伪不做作,这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
所以可以看到很多真实的剧情。
郎朗从不掩饰自己永远拿第一的野心。在中国的语境下,做第一是可以的,但是大声告诉世界就不合适了。郎朗只是把心挂在脸上,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什么样的努力才能称之为巨大的努力?在我看来,只有像郎朗这样的努力,才称得上伟大的努力。他是我努力的天花板,任何低于他标准的都不是我的最好。
从小到大,他练琴的时间超过常人。无论是体力还是心态,或者是对成功的渴望和对音乐的热爱,这个孩子最初都可以承受音乐神童的称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父母才敢断定这个孩子会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孤注一掷,把全家的命运都绑在了郎朗身上。
靠机械练习是不可能锻造出大师的,很多时候也只是能工巧匠而已。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是因为在同一个练习中必须混合一点奇妙的物质,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奇妙的物质就是对音乐的感知。
郎朗说,音乐的旋律在他的脑海里不只是一个音符,而是一幅画面。他似乎能触摸到音乐的实质,也能理解音乐的意境。他的脉搏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
艺术家的才华和努力,再惊人的事实,也比不上一个更显眼更有个性的父亲。
郎朗的父亲立志要像莫扎特的父亲一样,竭尽全力让儿子登上音乐的最高殿堂,不顾全家人的命运。
他做到了。很难说郎朗的成功与他无关。其实他对世界的理解,强硬的行为风格,自身的音乐素养,对第一名的狂热追求,在郎朗的职业生涯初期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外人很容易被那些生动惊险的故事吸引。一个成功的人成功之后,那些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的经历,都被当做奇闻轶事流传。但这样一对奇特的父子短期内不会再出现在世界上。
我还是不认识郎朗。即使读了他的自传,我也会被他的故事和他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天性所感动。
他让我更加坚信,不断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是多么重要,忠于自己内心的感觉是多么必要。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经常阅读名人的励志故事来鼓励自己不要平躺在平庸的人生中。毕竟比你有才华的人比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