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宋论争

《八月桂花开》改编自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它被传唱了很久,它的诞生地有很多版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发源地在江西、四川、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引发争议。

关于这首民歌的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版)标注为“江西民歌,复兴之歌”;《民歌概论》(宋达能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版)也是公认的江西民歌;《中国民歌》(第三册,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版)认定为安徽金寨民歌;《中国民歌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版)将其选为湖北民歌(鄂东北红安县);在《中国传统民歌400首》(刘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版)、《中国民歌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87版)中,编者认定为河南省新县民歌;《中国音乐大辞典》没有标明属于哪个省或地区,只是确认“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区。”。在土地革命时期,一些县和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根据民歌《八段锦》改编,用歌词演唱。曹金华的文章《山歌在哪里(八月桂花遍地开)》说:“不难看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确是一首商南民歌,歌词是罗写的,曲调是当地民间的《八段锦》。0929年八九月桂花开的时候,是河南商南民歌……”党建杂志。《八月桂花遍地开》谱子下面的批注是“革命民歌,欢编曲”,认为“此曲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于1929年改编自当地民歌《八段锦》歌词”。何文忠认为“1929是大别山桂花盛开的季节。为庆祝鄂豫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新县柴山堡(今新县陈店乡)诞生并首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潘在《大别山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民歌的特点》一文中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自传统民歌《八段锦》的歌词,是“1929年八月新县卡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庆祝大会上产生的”。到目前为止,这首民歌属于江西、安徽、河南、湖北。

因为改编自大别山的民调,排除了江西论和四川论。大别山革命老区有河南新县论、河南商城论、湖北红安论、安徽金寨论等几个版本。很难说这首歌属于哪个狭隘的地方。据史料记载,这首歌最早是在河南省新县陈店乡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唱的。

这是一首庆祝苏联成立的歌曲。是一首关于八月成立的苏联的歌。它的原名是庆祝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1929年8月,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朱家家(今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12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选举陈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在会上,庆祝的人们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也唱了许多革命歌曲。本次庆典上唱响了《八月桂花遍地开》。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把这首歌唱到了川陕苏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改编成不同版本的合唱,也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和词人霍锡阳将这首单一旋律的民歌改编成了丰富的民间合唱。1964年,李焕之再次将其改编为女声合唱,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以女声合唱和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当时这首歌风靡全国,最终成为红色经典歌曲。后来这首歌被选入中小学等音乐教材。

翻开党史、革命史类的书籍,如《豫南革命史》(中共信阳州委党史资料搜集委员会编,董雷、刘新民主编)《新县革命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搜集整理委员会编) 其中明确记载了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宝达朱家尖(今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 柴山堡人载歌载舞,欢庆的人们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唱了许多革命歌曲。本次庆典上唱响了《八月桂花遍地开》。人民多么开朗,作者多么有激情!那支曲子,轻快而清晰,那句歌词,充满了胜利的豪迈!所以这首歌一经唱出,立刻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被各革命地区派出观摩的代表所喜爱。他们把它一个接一个地记录下来、复制下来,带回自己革命的地方,用以鼓舞群众,团结群众,掀起新的革命高潮。

激动人心的时刻永远是最难忘的,惊天动地的事件像切肉刀一样把那些点点滴滴刻进参与者的脑海。结果几十年过去了,体验者对当时的细节依然难以忘怀。

时隔51年,革命老战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戴仍清晰地记得:“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堡当地人写的。谁做的?我不知道。它不是来自其他地方。当时因为要把找到的歌复印油印,我们几个专委会成员亲自看了改。曹、戴克敏、郑维山均参与了修订工作。“(根据新县史志编辑组1980年5月整理的录音资料,该资料现保存于新县文管会档案室。这位正直的革命老人,时任鄂豫边区特委委员,亲身参与了柴山堡根据地的创建,见证了光山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场面激动人心,留在老人心中的记忆刻骨铭心。连谁参与修改的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看到这张唱片,我们几乎泪流满面。

53年后,时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著名作家、革命家程于1982年5月回到新县。他走进当年的办公室,泪流满面。他马上写了一首诗:“我在这里打了三年仗,劫后平白回来了。”

“多少英雄走了,山河依旧深情。”多少往事涌上他的心头。在新县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他看到橱窗里陈列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手写歌本,看到上面有《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他马上回忆起歌词,说:“我记得是列宁小学一个叫王的老师写的。他叫什么名字?我忘了。他是商南或皖西人。我听说他是一个地主兼资本家的儿子。他思想进步,热爱文学艺术”(根据当年来访者记载的材料)。

六十四年过去了,1993年五月,阔别故乡四十六年的李德胜将军回到了中国新县陈店乡。他站在木城寨脚下,回忆着当年参加革命的经历。说:“1929,我加入了儿童团,作为孩子们的团长,手持红黑相间的木棍,站岗。”特别是地方苏维埃成立的时候,来了很多人,非常热闹。大家敲着两个人扛的鼓,唱着自己写的革命歌曲。印象最深的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后来我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长征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在那里唱这首歌。这首歌是最好的。“(我亲自参与了接待工作,亲耳听了将军的回忆。)

72年过去了,2001年7月,商城作家余来到新县。他采访了92岁的红军失散成员周凤山。余问她会不会唱《桂花开在八月》这首歌。你还记得当年唱歌的时间和场景吗?周凤山老人激动地说:是啊!会唱歌!听着!老人拍手唱道:八月桂花遍地开,鲜艳的红旗竖起来了。毕竟年纪大了,周凤山唱得很慢,一直唱到几乎一字不差。余怕老人累了,劝她不要再唱了。她仿佛没有听到,继续唱着,……唱着一首庆祝苏联的国际歌曲。周凤山还向采访者回忆,1929年地方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她是宣传员。她说:那时候我领着大家唱歌,震撼了大山!每个人都会唱歌,孩子也会。(详见郑州晚报20065438年7月13期,作者亲自参与了当年的采访活动)。

时间,时间!人们的记忆都指向一个时间,1929(农历)八月桂花盛开的时间,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建立的时间。

八月桂花,这不是一般诗词的比喻。后来,这首歌流传开来,人们也根据他们建立苏联的时间进行了修改。

新县党史专家陈世农告诉笔者,1979年3月,他到卡房公社收集革命史料时,拜访了一位84岁的老党员邓。土地革命时期,邓是光山县仙西区(今新县卡房乡)第二乡的苏维埃派遣员。邓回忆说,区乡苏维埃政权建立时,他唱的是“八月桂花遍地开”,但当时第一句歌词修改后又唱三月桃花遍地开。邓说:因为我们在献县西部地区建立乡区政权的时候,是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农历二三月和八月桂花遍地开花的时候唱的。因为它们是在元年(1929)的八九月份建成的。那时桂花正盛开,所以我们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庆祝政权的建立。邓对老人的回忆非常具体,令人信服。

还有,有很多人的记忆,都指向1929年8月的时间。

那么,这首歌是谁写的?

戴非常肯定地说,它起源于柴山包。有老红军回忆说,这首歌的作词人是一个叫戴觉先的老私塾老师。戴是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人。他的几个孩子参加了* * *。长子戴佐明也是黄麻起义的领袖。戴觉先也深受革命影响,于是作词创作桂格。

程回忆说,他是列宁小学一位姓王的老师,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河南省商城县用比较肯定的语气说,作者姓王,是该县热爱文艺的革命烈士王继初。

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为什么?现在还来得及。是时候告诉我,王基初不可能是这首歌歌词的原创作者了。

只要我们不能否认戴等革命老人对1929年8月这个时间的记忆,只要我们不能否认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成立的时间,王继初就不可能创作这首歌。

王继初是一位热爱文艺的革命烈士,王继初收集并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民歌。王继初应该也收藏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因为他的爱好和特长,他应该为这首歌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但我还是要说,他写不出这首歌。因为1929年8月的这个时候,王继初还没有参加革命。

我们来看看王继初的简历。王继初,生于1893,卒于1932。他原是商城县西街王家大门楼的少爷。他舅舅的父亲礼堂是清末举人,做了辽宁省海城县的政令。清朝灭亡后,受到张的赏识,被张任命为东北四省的监军。王礼堂以官场为荣,可惜没有子嗣,于是立自己的侄子王继初为继子。王礼堂还通过关系和财产为王季初在东北谋得了一个县长的职位。但王绩最初的想法根本不在官场。他从小就喜欢唱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王礼堂,他得到了县长的职位,当他上任时,他不辞而别,作为一名业余歌手去了北京。王礼堂气疯了,派人从北京接回王季初。无论怎么打骂,王继初就是不改唱戏的初衷,寻求逃离东北,回到家乡商城。此后,王继初还组织了剧团出去唱歌,还写了艺术文章1929 65438+2月25日,红军攻占商城县。王继初走出王家的门楼,加入了庆祝的人群。但是红军把这个大男孩关了起来。被囚禁在牢房里的王季初写了一首歌,歌颂红军攻占商城:民国十八年春,红军攻占商城。这时候打下商城的红军要建立苏维埃政权,政权也需要知识分子,于是释放了王济初,动员王济初参加革命,让他当了红太阳剧团团长。1932 10王季初随红四方面军入川,不久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从王季初的生平不难看出,当《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柴山堡地区演唱时,王季初并不在柴山堡,也没有参加革命。无论从他的经历和感受来说,都不可能写出如此激昂的歌颂苏联的歌曲。我们真的很想怀念为革命牺牲的王继初烈士,但真理就是美!我想王季初如果在泉下有见识,也会认同这句话的。

所以商场论也是站不住脚的。红安县还认为是1929至1930由七里坪列宁小学教师王继初改编的《八段锦》歌词,也是站不住脚的。

在这里。大多数研究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属于民歌的范畴。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作的集体性,其作者往往是众多的歌手,这是民歌区别于专业歌曲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我们是否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考证具体的作者,值得反思。应该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长期的歌唱中逐渐形成的,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改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籍初、吴靖宇、陈和罗等人在这首民歌的创作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当时鄂豫皖苏区的历史情况来看,商南起义(又称商城起义、长夏节起义或丁家堡起义,河南省商城县南部简称商南,作者注)于1929年5月6日爆发,建立了以商南斑竹园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位于鄂赣豫边区。佛堂坳当时属于商南,现在属于安徽省金寨县果子园乡。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国民党政府随即设立京福(河南光山、罗山与湖北红安、麻城交界地区,1947年改名新县,现属河南)和历山(河南罗山与湖北红安、孝感、黄陂交界地区,18)。一个现实的情况是,这个地区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有些乡镇不同年份分属不同省份。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造成的。同时,现有的相关文章和作品也拿不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这首民歌产于何处,多是基于相关人士的回忆和作者的主观臆测。而且根据现有文章引用的回忆记录,当事人多以自己的省份发言,明显表现出个人的主观性和狭隘的地方主义,所以文章的观点必然是客观公正的。综合这些因素可以看出,行政区划的划分作为这首民歌的归属,有其自身的缺陷,即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继续纠结,毕竟很难下结论。

最重要的是,民歌“是在演唱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八月盛开的桂花也不例外,这可以从其不同版本的歌词和旋律的不同得到印证。所以《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具体作者和创作过程不得而知,无需赘述。因此,我们可以改变分类的标准,以民歌传播的地区来界定歌曲的归属之争(这种分类是有先例的),并得出结论:它是大别山区或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民歌,最初是在大别山区传播的。这既符合历史事实,又避免了狭隘地方主义和各种争议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