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评价和区划

一、内容概述

本项研究系统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难点问题,探讨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内涵,研究提出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技术流程和工作思路。以全国环境地质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全国矿山环境调查等成果资料为基础,全面研究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选定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灾害的19个易发性评价因子,建立了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多灾种综合评价和区划时,采用宏观划分区域与定量分区相结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区划方法,得到8个大区、46个区的区划方案,是一种新的尝试,明显提高了全国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精度。编制的“全国滑坡崩塌易发程度区划图”、“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区划图”、“全国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区划图”、“全国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易发程度区划图”、“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程度区划图”、“全国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系列图件为全国和各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等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为实施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省级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评价和区划建议大纲》。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术语、评价原理、方法和尺度、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围绕数据收集整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因素选取、评价模型、地势起伏度等图层制作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概述针对这些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2)本次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收集整理了“全国1∶50 万环境地质调查”、“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等专题成果和主要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等成果资料,***利用了107651处突发性地质灾害点数据,其中,滑坡64662 处,崩塌18948 处,泥石流14913处,地面塌陷9128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5区片,地面沉降城市59处。

3)将控制和影响突发性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因素归纳为3 个方面,即地形、地质背景和环境影响因素。选出了19 项评价因子,滑坡(崩塌)易发性评价因子为地形起伏度(m)、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地震动参数、年平均降雨量(mm)和土地利用程度;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因子为起伏度(m)、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活动断裂距离(m)、年平均暴雨日数、侵蚀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因子为碳酸盐岩类型、第四纪松散层、地下水类型、矿山分布密度和规模、土地利用程度。将控制和影响缓变性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因素归纳为4个方面,即第四系松散层分布、含水层控制范围、地下水位状况、地面沉降迹象,选出了4项评价因子,即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水分布、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范围、地面沉降区域。这19个评估因子完全涵盖了上述几个方面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影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4)利用SRTM3-DEM数据和栅格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概率比率模型,完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因子的提取和制图以及相关性统计分析,分别进行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易发性评价和等级划分,初步形成了一套从数据处理到易发性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

5)在分别评价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易发性时,以基于GIS的概率比率模型等模型评价为主,形成单一灾种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区。在综合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时,分级按就高原则相叠加,将结果分为: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高易发区,以地面塌陷为主的高易发区,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中易发区,以地面塌陷为主的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同时,为了把握地质灾害的宏观分异格局,在易发程度等级类型分区的基础上,又采用了区域连续分布的区域区划,形成“自上而下”宏观划分区域与“自下而上”定量分区相结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区划方法。

6)从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第二级地势阶梯的川滇山地、云贵高原、秦巴山地、陇中南山地等地区,占全国面积的13%,包含全国已知地质灾害点的45.3%,包含全国已知大型和巨型地质灾害点的70.6%,涉及的省(区)主要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陕西、重庆、甘肃;其次是湖北、湖南、山西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藏东地区、西北山地、华中及东南低山丘陵、东北山地等地区,占全国面积的32%,包含全国已知地质灾害点的47.3%;低易发区为其他山地丘陵地区,占全国面积的32%,包含全国已知地质灾害点的6.8%。

7)地面沉降地裂缝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云南昆明、西藏羊八井以及黑龙江大庆、哈尔滨等地区,总面积13.21×104 km2,占全国面积的1.39%。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西北内陆盆地、东南沿海平原等地区,总面积约14.25×104 km2,占全国面积的1.50%。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平原、淮海平原、南阳盆地、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成都平原和若尔盖草原及其他零星地区,面积约71.53×104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7.53%。

8)全国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是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小比例尺单项性图件,具有一定的宏观性,适用于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国家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依据。该图是对全国在一般情况下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的描述,对土地利用和减灾防灾的规划具有分区指导意义。

9)《省级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评价和区划建议大纲》对省级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的设计编制、工作部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成果编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项目系列成果已经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编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省级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评价和区划建议大纲》用于指导省级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评价和区划,已经完成了陕西省和浙江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评价和区划。

三、推广转化方式

该成果可在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浏览相关资料,成果可通过全国地质资料馆窗口进行检索与加工服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也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孟晖 张若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90187,62175556

电子邮件:mengh@mail.cigem.gov.cn,zhangrl@mail.cige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