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记的《水泊梁山记》赏析之一
倡仁义义薄云天 弘大德气干霄汉
《水泊梁山记》一文,乃当今著名书画家、学者范曾先生所作。先生怀着对英雄故里的一腔深情,慷慨挥毫、一气呵成,由景及人、忆古思今,大处着笔、视野开阔。窃以为,此阙之气势磅礴之风与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迤逦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千秋云走,史乘载铮铮人杰;万里风飙,《水浒》传凛凛鬼雄。盖凡河岳阔峻、草木萧森之地,必有万千气象在焉,所谓水土养人,斯之谓也。”文章起笔即以寥寥数语写出了梁山的万千气象,由景及人、极尽形神,写梁山接延泰山巍巍脊脉和八百里浩瀚水泊,写一部《水浒》记载了凛凛鬼雄,对具有如此之大观的梁山所养育的叱咤古今的人杰深表钦然,道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因果关系,同时为下文展开“仁义”、“大德”的宏论作好铺垫。
接着,先生结合地缘,追述梁山历史。“梁山故地,夏商归于兖州,自古多激扬赴义之士。商纣暴虐,国祚已尽,微子兴悲,良有以也。周室衰而群雄起,礼崩始于庙堂,乐坏被于江湖。孔子著《春秋》倡仁,孟子继起而倡义。所谓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宏大德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遂为大丈夫懿范。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岂偶然哉?”梁山属古代九州之一的兖州地,自古崇仁尚义且“多激扬赴义之士”。良好的周边环境、社会文化渊源,既是滋润梁山好汉的沃土又是丰厚梁山灵秀的源泉,使梁山文化成为有源之水,能够源远流长。沿继孔孟之精魂,梁山好汉“蹈仁义而宏大德”,遂成“君子之怀”、“大丈夫懿范”,使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梁山好汉的义举,正是崇仁尚义、弘扬大德的必然结果,也是大丈夫懿范的具体表现。崇仁尚义、弘扬大德既是梁山好汉义举的内在动力,又是梁山精神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仁义,让梁山好汉名彪青史;大德,让梁山精神永存天地。
谈梁山不能不谈水浒,谈水浒不能不谈宋江。“上溯九百年,北宋衰微,大厦毁于白蚁,山崩起于朽壤。宋江兴师除奸,威名动天地,纵横十郡,所向披靡。元末有施耐庵者,网罗放失旧闻,汇为《水浒传》,以生花之妙笔,演绎史迹,写梁山一百单八将传奇故事,石破天惊、气干霄汉,六百年来为天下所***赏。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云者,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使然也。伫立八百里水泊之涯,古今骚人,皆忾然而太息,有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者乎?吁噫,以德治天下,正兴国之本欤。”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道义不行,这些义薄云天、气干霄汉的梁山好汉横空出世。他们“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拯民于水火之中,扶国于危难之间。至此,水到渠成地指出“替天行道”的实质,其实就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作者并未过多涉笔水浒众雄,盖因《水浒》“之述备矣”。范曾先生认为,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与“忧国忧民之大德”同出一宗。这是对梁山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梁山好汉之义举恰如其分的评价。先生字里行间寄寓劝勉之意,言恳意切,真情自然流露,引人深思。
纵览全文,《水泊梁山记》融写景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议论贯穿全文,叙议结合,寓意明确深刻。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行文流畅而不乏跌宕,情意浓郁、音韵和谐,句式骈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临泊怀古,令作者心生慨叹,不能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点出具备高尚道德、远大抱负正是“古今骚人”所推崇的。文气一顿,接着站在时代的高度说明自己的态度,画龙点睛,发人深省。至此,古今一脉,既前承古代文化之精髓,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足以谕世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