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杨树》的教学设计
1,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主义;
2.感受中华儿女淳朴、坚强、进取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杨树:看一眼杨树,查一下杨树的相关信息。
2.认识作者:找到茅盾的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第二,引入新课:
1.树木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领略过碧玉扮作万柳挂青丝树的魅力。我们见过被大雪压顶的松树的雄姿,也见过墙角的几株李子,还有韩玲一个人开的李树的倩影。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了解白杨树的生活。
杨树是一种很常见的树,房前屋后,河边,公路旁都有。多媒体再现白杨卷轴与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丽而宁静
但这节课,我们将跟随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那里生长着怎样的英雄白杨树。多媒体播放了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上浑厚粗犷的唢呐《黄土情》。
2、检查预览:
学生交流作者信息,教师补充提炼,多媒体呈现茅盾照片、简介、写作背景。
第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感受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那么,你听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呢?
高原景观图,杨树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觉得黄土地属于另一种杨树?那是什么树?
用杨树是一棵树的句子表达。
比如杨树就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
杨树是一种简单而强壮的树。
白杨是一种倔强的树。
2.大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给予阅读指导(即把握声调,读感受,准确读节奏)。
(2)学生配合音乐朗读,其他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点评。
(3)在学生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不平凡的白杨?
成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
3.读课文,品味美好。
语言就像一篇文章的衣服。一篇好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哪些词语和句子最中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
摘抄一下,说说你的理由(先在群里交流,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整理出来,做成一张“白杨礼赞”这一课积累的单词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删除、更改、比较等。
并对其答案做了补充和完善。
4、精读段落,发掘主题。
《赞美白杨》赞美的不仅仅是白杨,这篇文章深刻的主题都集中在第六自然段。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主义的关键在于找到象征本体论和象征客体之间的联系。白杨和农民、哨兵、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有什么联系?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搭建理解符号的桥梁?(多媒体同步呈现,杨树、农民、岗哨等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传授,使学生从被动的、机械的倾听者转变为主动的、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而牢固的掌握。]
四。对话文本
1,对话带文字
让那些看不起人民,轻视人民,顽固倒退的人来赞美贵族楠木吧。
为什么要在文末写楠木?你认为这是多余的吗?为什么?
2.与作者的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五节对杨树形象的描写过于平淡,不像一般的山水散文那样生动,甚至有些文字单调到重复直茎直枝。它的茎往往很高,像是人工加的,所有的分枝都是向上的,像是人工加的。
你怎么想呢?能不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白杨的形象?
讨论交流:简单的事情也要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吗?
此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思辨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性。]
3.与你的心对话
你身边有没有一些像白杨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能在他们身上发现美吗?
你心目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需要说说你对美的独特理解。
心灵的善良是一种美。
简单是一种美
母亲辛劳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是一种美。
动词 (verb的缩写)链接生活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通过易于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达与之相似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而且广泛应用于艺术生活中。
多媒体演示:象征性应用欣赏(1):多媒体演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过去50年周年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附有评论。
象征应用赏析(二):正文兼评金宝油画《五种感觉》。
标志应用(拓展练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的多媒体展示。
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标志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白杨的比较阅读
思考:这篇文章如何突出白杨的形象特征?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姊妹篇《山水谈》
多媒体简要介绍了景观谈话的内容。详见茅盾著作与研究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