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基础知识

大家在学校都学过元曲,但是他们都知道元曲的起源和定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一,元曲的定义

元曲,又称于次、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体现了自己独特的特点,与唐诗、宋词齐名。元曲虽然有固定的网格格式,但并不死板。定格中加入了交错字符,也可以在一些曲牌中加入句子。用韵上,连字都允许通过,比押韵绝句、宋词灵活。所以,同一个“曲牌”的两首歌,有时会出现字数不同的情况,就是这个原因(同一个曲牌里,字数最少的那首就是标准帧)。

二,元曲的出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每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歌,统称一代文学。而后世不能成功。”正所谓“时代变,质变”,“文化之变与世界有关,兴衰与时序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元曲之所以成为一代文学,与元蒙贵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忽必烈在元世祖去世,宋朝统一中国后,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斗争一直存在。元朝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政治上的武力镇压,中断了长达78年的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的地位降到了比妓女还低。

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官三僧四医六工七妓九士十乞丐”的说法。知识分子排在倒数第九,可想而知地位有多卑微。同时,元蒙统治者借助儒家思想和宗教禁锢麻痹民众的思想意识,以巩固统治,使中国文化学术衰落。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经济特别发达,外来文化输入,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向来爱歌舞,所以以戏曲为代表的市井文学大发展,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诗歌为主的正统文学地位。此后,古文和诗词逐渐式微。这是因为诗文为统治者所排斥,诗文作者多为官僚,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受诸多思想束缚,所以写不出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而杂剧作家生活在下层社会,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受封建礼教和朱成理学的影响较少,所以可以自由创作。然后,诗歌作家在政治上不受尊重,抑郁思想普遍存在。有的作家不满现实,怀念宋朝,有的向往隐居山林等等。

这一切使文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裂变。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之路被堵死了,读书人追求的是听觉、听觉、声音、食欲的愉悦。或成为“书友会才子”与演员交往,或遁入林泉,纵情山水,过着隐世的生活。

这是元代文人从愤世嫉俗、唉声叹气、隐居到嬉闹的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与市民化的文化土壤相结合,催生了元曲的出现,元曲具有高度的通俗性和杂、谐、直等艺术特征。

三、元曲的类型

根据近代许多学者的研究,元曲可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一)散曲分为两种类型:全诗和套数。

“小令”源于《小令》一诗,但到了元代,其意义发生了变化。颜渊南志安在《论歌唱》中说:“写文章者,谓之乐府,末有几套名,季短时唤子,市短时唤子,歌清。”这里的“诗”指的是市井民谣。直到元末,“小令”不再专指民歌,而明确成为一种不同于套数的散曲体裁。《小令》有“只有一段旋律”,指一段旋律押韵到底;有“复章”,指的是同一个曲子重复几遍;有一种风格叫“有旋律”,是一个曲调与另一个或两个旋律相连的风格,最多可以连三个曲调;有一种是“问答式”,即用几种不同的曲调交错表达一个事件,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问答式。套数就是把几首属于同一个宫调的零散歌曲连接成一套歌曲。它是以“集”为单位计数的歌曲,不同于以“枝”为单位计数的歌曲的“诗”,故称“集数”“集数”,又称套曲、散集、大令,由宋代大曲、宫调发展而来。

集合数量有三个特征:

1是由同一个宫调中的几个曲子组成的。

2.每首歌都有相同的押韵,但必须押韵到底。歌中的行间并不平坦均匀,大多充斥着方言俚语。

3.通常结尾会有“第一首歌”,结尾会有“尾声”。

(2)杂剧,是金末元初蒙古时期在中国北方产生的一种新剧种。

它是以北方歌曲演唱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戏曲形式,是在金和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唱词和技法而发展起来的。剧本的体裁一般是:每个声部打六折,每个声部由同一个宫调的几个曲调组成,必要时加一个“楔子”。角色有郑迪、郑丹、主唱等。一部杂剧,基本上是由一个人物唱到最后,这个人物就是结尾或者结局。最后的主唱叫“最终版”,最后的主唱叫“最终版”。创作和演出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迁至杭州,并传播到其他地方。从金末到元初,元杂剧作家约有128人,其中以关汉卿、王实甫等著名。

第四,元曲术语

学习元曲,必须要背一些元曲的基本术语。不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理解。所以元曲爱好者需要花些时间去了解,以后我们再谈元曲,秋风也不会再解释了。

乐府--诗体之名。指乐府官员向民间征集的诗歌,包括文人所作。比如乐府《新边阳春白雪》、《云庄退隐小乐府》、《张小山北曲连乐府》都把散曲称为“乐府”。

传说——一是唐宋人用文言文写的短篇小说;二是指明清戏曲的一种形式,以唱南曲为主;三指元杂剧,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思成的《鬼录》,陶的《辍耕录》。

北曲——宋元时期北方戏曲和散曲中各种曲调的总称。北曲起源于唐宋时期的大曲、宋词、朱功调等传统音乐艺术,吸收了金元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包括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声韵以周德清《中原之韵》为蓝本,分为平仄和上声四个声调,无入声。清人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中共有北曲曲牌581件。

南曲-宋元时期南方戏曲和散曲中各种曲调的总称,相对于北曲而言。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其韵以南方语音(主要在江浙一带)为主,有四声。清人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公谱》中共有南曲65,438+0,530首(含本集)。

南北结合是中国传统戏剧和散曲的术语,是一种将南曲和北曲结合在一起的风格。

宫调——中国古代音乐有十二种节奏,即十二个半音阶;乐有七音,即宫、商、角、变征、征、羽、变宫。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构成一个“模式”。任何以宫为主的调式都叫“宫”,其他调式都叫“调”。

吕西安宫——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音乐术语,宫调之一,或称吕西安调。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载,有865,438+0首北曲,294首南曲(含集)属于仙调。元杂剧的第一折多采用吕西安宫套曲。

路楠宫——中国古代戏曲的音乐术语,宫廷曲调之一。据《九宫大成南北词谱》记载,路楠曲33首,南曲178首(含集)。此外,元杂剧第二折多以路楠歌曲为套曲。

吕中宫,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音乐术语,是宫廷曲调之一。据《九宫大成南北词谱》记载,吕中曲共有56首,南曲(含集)有144首。

黄钟宫,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音乐术语,是宫廷曲调之一。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记载,黄钟宫所属曲牌55件,南曲116件(含馆藏)。

巩峥,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音乐术语,是宫廷曲调之一。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记载,主宫所属曲牌43件(题写为高拱),南曲120件(含馆藏)。

大石调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音乐术语,是宫廷曲调之一。根据《九宫大成南北词谱》的记载,北方有48首属于大石角的曲子,南方有160首曲子(含本集)。

时辰调——中国古代戏曲的音乐术语,宫廷调之一。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载,北曲29首,南曲74首(含集)。

一般与调有关——中国古代戏曲的音乐术语,宫廷调之一。《九宫大成南北慈宫谱》改为皇中宫。一般涉及曲调的套曲,使用的时间较少,大多在巩峥和吕中宫套曲的后面,作为套曲的结尾。

双调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音乐术语,是宫调的一种。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记载,北宋113首,南宋81首(含集)。元杂剧的后十折多采用双音。

上腔--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音乐术语,也是锣腔的一种。据《九宫大成南北词谱》记载,尚调的北曲有41首,南曲(含选本)有163首。

越调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音乐术语,是宫调的一种。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记载,月调45件,南曲110件(含馆藏)。

曲牌-曲子的名字。有一定的曲调和唱法;字数、句法、押韵都基本固定,可以根据曲牌填新歌词。从韵体上看,曲牌是这种文体的格律谱。曲牌类似于词牌,但比词牌复杂,后面我们会深入解释。

套数——也叫“套曲”。在戏曲和散曲中(萧陵除外),多种曲调前后相连,有始有终,形成一套,称为“套数”。散曲的套数也叫“散曲”。曲牌的排列顺序大致是有规律的。

散曲体之一的小令。制短,元人也称之为“叶儿”。一般把一首乐曲看作一个独立的单元,但也有例外。如“挑调”、“取曲”、“收曲”、“重来”、“换头”等都是该诗的特殊形式。

从头开始--散曲中的一种特殊小曲形式。任何人把同一个曲子填几遍或者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一开始就用不同的韵脚和相同的句法,就叫“重复”

散曲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以一个调为限,但也可以两个或三个调为一个单位,两个调之间的旋律必须相连,故名“取调”。

什么文章-戏曲和散曲术语。在北方音乐中连续使用同一个音卡时,后面的歌曲中不再标注音卡名称,而简称为“瑶片”或“瑶”;同样的情况在南曲中,它被写成“钱强”。

戏曲散曲后记。套曲中最后一首歌的总称。

沙尾-曲牌的名称。北曲的黄钟宫、巩峥宫、南吕宫、吕中宫、大石吊都有尾巴,也叫尾跟、尾跟。

羞耻-曲子的名字。“沙”就是“沙之”的意思。北宋、黄钟宫、宫、宫、上调、越调等都有“沙”曲。,而且字数互不相同,都用在套曲的结尾,最后一首歌结束前或结尾前。

歌圩——曲牌之名,隶属于北曲路楠宫。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记载,其字数为七、七、七、二、二、七(六句),是路楠宫“结局”的一种格式,其作用是将套曲的前后部分分开,在转折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字法-歌词和歌曲的语言。乐谱中指定的固定字数和乐谱。除了正字法之外添加的字叫做行间字。

附加句-戏曲语言。据吴梅《南北词简谱》所载,《汉宫秋》<梅花酒>第三次妥协共有20句,附加句数多于定格规定数。

隔行词——除了曲调中指定的词之外,句子中添加的词称为“穿插词”。

曲云-中国传统戏曲的语言。曲云不同于诗韵和韵脚。韵基本上是诗韵的变体。北曲用的是当时北方方言的音韵,没有入声,但是分为三个声调,但是根据演唱的需要,有些地方要分阴阳,分上下。音乐比诗歌更密集,几乎每一句都押韵,不管是一首诗还是一组数字,到最后都是押韵,中间没有押韵变化。音乐不避重韵,同韵的词可以出现在同一首歌里。

中国戏曲和散曲术语。一般认为是作品中的精彩、精辟或优美。

关目-中国传统戏剧的术语。剧本的结构,关键情节的安排和构思,都表现出剧本情节的新颖来吸引观众。

管子-中国传统戏曲术语。指故事。现代曲艺中的“管子”一词,是指为吸引观众而制造的悬念,来源于元杂剧中的“管子”一词。

折叠-中国传统戏曲术语。元杂剧剧本结构中的一段,一般分为四折,每折由同一个宫调中的几个曲子组成,必须押韵到底,不能变。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元杂剧的戏剧结构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有关,也与各种宫调的声音和情感有关。

中国传统戏曲术语。元杂剧在六折之外加上的独立段,大多放在第一折之前,作为情节的开头,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衔接和过渡的作用。

正题——中国戏曲名词。在元杂剧剧本的最后,对整个情节节的对仗进行了总结。一两副对联。对仗的最后一句是戏的全称,全称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是戏名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