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舒勤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近百年前,艺术家石殿元成功地试演了王晓的《捉脚》,它最初被称为“驴戏”。石殿元(1963-1948),又名石雅兰,广饶县人,妆扬琴创始人,驴戏创始人之一。他从小学习唱扬琴,擅长扮演小丑。开始演毛驴戏《王晓赶脚》,典元演时,演两个姑娘,把毛驴涂上纸糊(后改为布扎),分别用带子系在崔腰间,假扮两个姑娘骑毛驴;当时的袁典戴着一顶破旧的毡帽,腰间系着一条白色的围裙,手里拿着一根鞭子,在鼻子和眼睛之间用白烟灰化了一个小女孩的脸,假扮成挥着鞭子赶驴的王晓。用大键琴、扬琴、三弦、长笛、班卓琴等乐器演奏。他们一边走一边唱,这使得唱了多年的王晓赶脚一下子活了起来,很受群众欢迎,驴戏很快就传开了。以上证明了驴戏的出现是群众艺术活动与说唱艺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向鲁剧发展的转折点。
山东秦书的艺术特色是1,曲调类型用山东方言表演。因为脱胎于民间“小曲调”,所以使用的声乐曲调非常丰富,大约有200个曲调。舒勤说唱发展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最常用的是所谓“老六门主旋律”,即上河调、凤阳曲、迭断桥、汉口对、对板、梅花路。清末民初以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凤阳歌、对板为主调,穿插少量小曲,节目以中长卷为主,配以短曲的音乐体系。
2.表演形式山东秦书的表演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角色,也有乐器伴奏。一般有两三个人分角色,剩下的都是伴奏和伴唱。传统唱法讲究稳重大方,歌者坐危不乱,神情凝重,看着别人。靠多变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来表现故事,刻画人物的造型和角度。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秦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有的演唱惯例。比如歌手可以根据故事内容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来呈现生动的表情,有时还可以加上手势来帮助表演。演员在演唱中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直接与观众交流,但他们的演唱风格仍然保持着稳定大方的基本特征。
山东秦书的表演形式属于汉族坐唱形式的民间艺术。唱歌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在中间,其他乐器在两边。演员们各自拿着乐器,自己唱歌。在故事的发展中,歌手多以角色出现,生、旦、丑有分工。塑造的人物有很强的立体感。它本身就是向戏剧的进化,孕育着内在的因素。于是,典元等人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捉脚》化妆表演的启发,逐步将《站在花墙上》、《蓝桥会》、《邓云休妻》、《红鸾兮》、《丁和尚扫雪》、《拾玉镯》、《王鼎》等三个小节目收入琴书。凤阳歌逐渐演变为鲁剧的基本板块──四平腔。由于该剧大多反映了小姐、儿子、儿媳、公婆等男女的爱情和家庭理论,情节写实,富有乡土气息,因此很受群众欢迎。因此,许多唱坐(山东秦书)艺人都改演小戏,在胶东、鲁北一带流传,如蓬莱、叶县的跳皮戏,济阳一带的谜戏等。传播越广,名字越多。有的说叫笔画弹,因为主要伴奏乐器是钢琴,拉的时候是四指上下拨动琴弦;有的说叫鲁戏,意思是属于街坊的家乡戏;也有的说是因为艺人外出打工,都是同村同姓同家,甚至是一家一户或一对夫妇,所以叫鲁剧。
山东秦书有很多传统的代表性节目,如《白蛇传》、《秋江》以及移植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中篇小说有《王的借款》、《三上寿》、《良渚的婚事》等七八十篇,短篇多为早期小调节目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秦书得到了新的发展,其知名度也扩大到了山东省以外。经过加工整理的优秀传统节目《朱良夏山》,以及新创作的中篇小说《夺印》、短篇小说《十个女人夸父》、《少女的心愿》、《佘瓷盆》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东秦书的发展现状是21世纪的重生期,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秦书等其他民间艺术由于受到影视、现代传媒、人类经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被边缘化,前景堪忧,甚至达到频临灭绝的危险。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瑰宝”等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菏泽学院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为特色的办学目标。2004年春,山东秦书列入音乐系特色课程建设项目,选派该系优秀学生赴山东秦书学习,比2007年山东秦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前了3年。这个一直在民间流传的古老流派,走进了大学课堂。邀请李巧莲教授(原菏泽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孙(菏泽艺术学校专职钢琴教师、民间曲艺专家)老师来校任教。在系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专家学者和音乐系理论研究室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秦书获得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发展。他们不拘泥于琴书固有的体裁风格,融合创新,运用新的演唱风格,以民族小乐队的形式伴奏,以编曲配器的方式改编创作了一批新的琴书咏叹调。2006年,龚、徐炳群、冯创作的钢琴新作《送金碑》获首届“趵突泉杯”山东曲艺大赛创作演唱优秀节目奖。舒勤班的苏海建、童梦瑶、刘冰和李美英获得了三等奖。2008年,由吴晓东、王蒙、桑诗华演唱的山东钢琴作品《新村新鲜事》获山东省第二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2009年3月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三等奖。2010年4月,桑世华、、、沙丽的《桑多喜事》获菏泽市第三届农村文化艺术节最佳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