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牧童短笛》在中国复调音乐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钢琴曲《牧羊人的短笛》是一部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著名钢琴大师音乐会上的常备曲目之一,经久不衰。

这首曲子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4年创作的。恰逢其时,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华举办“中国味钢琴作品”评选活动,这首曲子获得了一等奖。今年7月18日和7月20日,中国著名钢琴家孔向东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和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演奏了贺绿汀的《钢琴五首》。《牧童短笛》就是其中之一,可见这首曲子在世界钢琴音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首歌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生动,江南地方色彩浓厚,田园风味淳朴。歌的原名是《牧童的笛子》,后来根据中国流传的歌谣《小牧童,骑在牛背上,短笛吹无腔》改为《牧童的短笛》。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与两部复调旋律相呼应,成功地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特点,从而为观众展现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清新的旋律让人仿佛看到一个牧童骑在江南的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把人的思绪带入一尘不染的大自然。

《牧童短笛》的音乐结构是三声部体,具有再现性。

A段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同时非常巧妙地融合了西方调式中复调的创作手法。右手以民间风味为主题画出左手,犹如一片空旷田野的回声。在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左右手弹奏的乐句,很多都是完全由五个音组成的,分别是宫、上、角、正、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音格局。在此基础上,后半段加上一个偏音,形成六音的组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六音体。旋律非常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在这段话中,同一个乐句在很多地方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力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所以用不同的力度来表达同一个旋律,自然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强乐句可以想象成声音从近处传来,而弱乐句从远处传来;或者一个在大声吹,一个在小声模仿,等等。同时,不断变化的声强也让旋律具有了很强的音乐层次。演奏时要特别注意mp、mf、F、P、pp的准确表达以及右手主题与左手主题的准确配合。要带着唱歌的感觉去弹,尤其是手指在弱句触键时的“放开”的感觉。另外,虚线八分音符的持续时间要把握准确。

对比A段,B段采用了民间舞的节奏,旋律欢快有趣,描绘了天真无邪的牧童快乐地玩耍嬉闹,从A段的复调音乐变成了旋律音乐。左手采用跳跃伴奏音,右手在旋律中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波音),更贴切地模仿了长笛的颤音演奏方法。弹的时候不要把三个音的持续时间弹成三连音的感觉。前两个音要短而轻,你的力量要集中在第三个音上。要注意手指的灵巧,声音干净、清脆、活泼,触键时指尖的灵动。左手伴奏部分几个大跨度音符要注意落键的准确性。另外要知道这一段的开音是在第一拍的后半拍,也就是说是弱小节,所以演奏时要准确把握强拍的位置。踏板要用准,不能太长。整个演奏要表现出旋律的起伏。

再现段回归A段旋律,但在保留A段骨架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装饰音,也就是俗称的添花。方法是在28的节奏上再加两个音符成为46的节奏,使主题旋律更加优美动听。演奏时要注意旋律音的准确性,不能随意加减音符。

这首曲子的三段不是很长,但每一句的旋律都是精华。我们应该永远带着一种心情去玩,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真的牧童,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美好心情,用心灵感染自己和观众。

这首曲子运用了欧洲音乐中的复调、和声、曲式等理论原理,却完全消除了欧洲音乐的审美影响,展现了完整中国的音乐美。贺绿汀先生以令人信服的实践创立了中国钢琴音乐这一中国音乐的新形式,对解决中西音乐关系问题和中国新音乐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钢琴音乐增添了一个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