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问谁知道揭发中国移动和联通的官司
多宗民事诉讼案件的纠缠,让广东移动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诚信危机。有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在已被广东省各级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中,仅针对广东移动的便达200多宗。
民事诉讼纠缠“移动”
2007年5月16日早上9点30分,位于五羊新城的广州市越秀区法院门口,站满了等待开庭的当事人。这一天,是夏楚辉状告广东移动公司充值卡霸王条款一案开庭之日,作为原告的委托代理人,陈书伟专门从深圳过来出庭。
陈书伟和夏楚辉都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反复不断地出庭、应诉,把他们磨练成为精通诉讼和通信行业法律法规的专家。有时,一些受过法学专业训练的执业律师,在庭上也会被他们驳得哑口无言。
在陈书伟看来,这一切,当初不过源于一次偶然事件的刺激。
2004年3月,陈书伟选用了广东移动推销的一项220元单向套餐业务。但只用了两个月,套餐便戛然而止。他到营业厅询问,对方并未给出明确说法,只说这款套餐取消了。陈书伟认为“这是欺诈消费者”,于是拒绝缴费。没多久,广东移动向他发出律师函。陈收到后,“异常愤怒”,就把广东移动告上了法院。立案后,广东移动想以2000元跟他调解,但他不肯,坚持等法院判决。结果,法院判了他败诉。
第一次打官司,输了就输了。但维权过程中,“移动工作人员那种傲慢和轻蔑的眼神”却给他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他决定“将维权进行到底”,而且发动更多的民间人士来参与。
2004年8月,陈书伟认定SP业务有问题,欲再次把广东移动推上被告席。当他把材料送到立案庭,前面的路立马就被法官赌死了———法院不予受理。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信息产业部的关注。尔后,信产部对深圳电信市场进行整顿。
此后,陈书伟的案子在法院得以重新立案。这时,陈书伟的心里反倒“有些惘然”:法律还是以前的法律,为何整顿前就不能立案呢?
2006年3月15日,陈书伟与夏楚辉相识,并决定联手行动。此后,他们发起的诉讼,虽始终败多胜少,但已开始触动通信行业的整改。如,广东移动放弃了不退回电话卡余额的规定;深圳移动放弃了在月结中四舍五入的收费方式;广东移动放弃了动感地带强制用户使用20元短信套餐;移动在东莞法院承认GPRS收费存在的问题并承诺整改;广东移动和广东联通放弃了入网需办理银行托收规定等等,陈书伟说,这些都跟他们不断投诉和诉讼有关。
网文捅破“移动”真相
2006年6月,一部题为《剥移动的皮》的书在网上发表后,迅速传播,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该书的作者,正是“一直跟移动和联通作对”的陈书伟。
当年7月28日,广东移动公司为此专门发文,要求各下属单位“严密把控大众传播渠道,将社会影响面缩减到最小”,同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行动、有效应对,保持关注”。然而,这似乎并没有抑止住该书在网络上的传播。
2006年下半年,陈书伟等人继续发挥网络优势,在夏楚辉创办的通信维权网上向全国的用户发起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兴讼,***同促进通信业的进步。2007年3月12日,由他们参与或代理的对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6起案件在北京顺利开庭,由此拉开“万人诉讼移动联通”的序幕。广东这边的官司也一个接一个的开庭,许多原告都请他们担当代理人。夏楚辉所在的通信维权网,一直为各地的维权者免费提供法律服务,甚至连起诉移动和联通公司的法律文书,也专门制作出范本,发表在网上,供大家参考。
面对陈书伟等人的行为,社会上一直褒贬不一。
广东移动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的投诉和诉讼行为,更像是一种“敲诈勒索”。对此,陈书伟解释,他从2004年以来,除联通公司赔偿过3000元外,未从这些通信企业身上获得过半分钱非法收入,个人倒花掉了近20万元的成本。
《剥移动的皮》在网络发表后,广东移动作为涉诉最多的通信企业,被推到了矛盾的风口浪尖。2006年下半年,广东移动专门针对《剥移动的皮》出台了71点意见,就该书提到的所谓违规和欺诈问题,作了详细解释。但是,民间的行动并没有因此停止。相反,“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投诉和诉讼越来越多。
2007年5月16日,记者采访陈书伟时,他笑着说,还有100多宗官司,在等着他出庭。在用户挑起的数百宗官司里边,70%矛头直指“通信运营商在服务中故意设置的消费陷阱”,30%则跟服务合同里边的“霸王条款”有关。
对于涉诉最多的SP问题上,广东移动表示,他们一直在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和移动用户的反映,努力规范和清理。
然而,这些措施似乎并没有减少用户对通信服务行业的指责和投诉。越来越多的民间行为,依然在“困扰”着广东移动和广东联通这两大通信服务商。
中华工商时报
2007年5月至10月中国股市民间高手大赛,引爆中国最激烈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