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堃有什么特点?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昆山方言就传入湖南,对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时至今日,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剧、剧、荆河戏剧、武陵剧等仍有许多昆曲和曲牌。昆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曲调之一。
相传明末清初,苏州的昆曲艺人来到湖南贵阳传教,于是昆曲流入贵阳。还说清朝咸丰年间,贵阳一批官员喜欢昆曲,从苏州请来昆曲艺人教授昆曲,使得贵阳的昆曲发展更快。还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个苏州人叫李昆山,在广东当兵,开小差回家,路过湘南,教了一个调班几个昆曲,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兴趣,于是流传开来。
贵阳最早的昆曲剧团是“吉秀剧团”,清乾隆年间在广东演出。1798年,在离桂阳城30多里的水格村建了一个戏台,上演了许多湘昆戏。
清末,各地昆曲普遍衰落,但在湘南桂阳,项堃仍受到观众的欢迎。
在音乐方面,项堃是曲牌、南曲和北曲的结合体,各有特色。保留了400多个曲牌,唱腔受祁剧和地方语言声调影响较大,显得朴实自然。
以郴州官话为基础,结合中州韵,项堃的咬字没有苏坤的细腻优美,也没有北昆的豪放壮阔,但其高亢的音调和有力的咬字,再加上紧密的节奏和滚动衬音,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谱”。
项堃的演唱也吸收了很多湘南民歌和俗叫卖声,体现了相当浓厚的地方风格。在伴奏中,项堃使用了一些锣鼓和祁剧的节奏。演唱伴奏主要是男女笛子。萧声和肖丹的歌声伴随着低沉的男性长笛。
在表演艺术方面,项堃既保持了昆曲精湛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粗犷豪放的地方特色。
在历史发展中,项堃与地方戏曲如祁剧、衡阳湘剧等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特点,创作了许多特色表演节目。
明朝万历年间65438年至0573年,昆曲班由安徽、江西进入湖南,在长沙、武陵等地设立主要基地,再沿湘江经衡阳至郴州。清初,昆曲盛行于郴州。清朝嘉庆年间,郴州吉秀的昆班赴广州演出,广州《梨园会馆会址碑文》题写记载。
从清咸丰年间到清同治年间,郴州地区的昆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形体表情细腻,唱腔白搭,服饰道具,逐渐成体系。
当时郴州名旦何雅莲的昆曲表演,得到杨恩寿在《同治元年袁谭日记》中的高度评价:
音量又凉又楚,却又美妙无比。
从18世纪后期开始,京剧、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黄儿腔的“花腔”与受昆曲影响较大的昆山腔的“雅腔”之争,导致昆曲在中国的衰落。
在这种情况下,湖南郴州地区发生了一个奇迹,昆曲活动呈上升趋势,出现了很多昆曲班和新的昆曲人才。湖南昆曲大本营南迁郴州,郴州成为湖南昆曲艺术的基地。
1874清同治年间至20世纪20年代,郴州地区桂阳县昆班先后创办了昆班文秀班、新昆文秀班、圣昆文秀班、济昆文秀班、昆美园、昆士园、昆班戏台等昆班。
昆曲进入湖南后,长期受到当地语言、民间音乐、湘剧、祁剧、民俗的影响。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通过艺人们的长期实践,湖南昆曲逐渐改良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完整、规范程序的昆曲派别,既保持了传统昆曲艺术的精髓,又具有楚湘文化的乡土气息。
《项堃》是湖南昆曲的改良艺术,力求改变剧本长、拖沓、雷同的缺陷,大胆删节、紧缩剧本。
项堃的白口更加生动活泼,乐器加入了特色鲜明的鼓点,在音色、句式、旋转上放松了对四声的要求,对过于悲凉、忧伤、忧郁、缠绵的风格进行了克制、收紧和细致的处理。
湘昆调融湖南地方特色音乐和昆曲于一炉,并加以提炼。音乐节奏三眼一板,处理加速,使音乐布局更加多样,突出市民需求特点。
项堃把小丑的表演改成了湖南郴州官话,生活气息浓厚。道具的采用和使用改为湖南地方戏剧化常用和使用的熟悉物件。
湖南昆曲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在继承前代昆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专家吴对给予了高度评价:
《苏坤变项堃》的突破性发展创造了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专门表演昆曲的新的表演团体——浙江昆剧团。1956由剧团编创演出的传统昆曲《十五关》,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艺术性,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产生了“一剧救一剧”的奇迹,成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典范。
昆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纷纷成立昆曲剧团。从此,昆曲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古老的昆曲重新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郴州地区嘉禾县在县文教部门组织下挖掘整理的昆曲《三弦负景》,引起了湖南省各界人士的关注。
艺术大师梅兰芳认真听取了长沙昆曲发掘专题汇报,表示赞赏和支持。1957年8月,由况胜平、刘国庆主演的《宋武杀嫂》在省会长沙大获成功。
1966年3月16,昆曲专业表演团体“湖南昆剧团”成立。湖南省昆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湖南省昆剧团成立后,开创了“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善于塑造人物形象,不断吸收昆曲其他流派的艺术精华,丰富自己”的风格。在联盟成立初期,涌现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昆曲新人,如唐湘音、雷、、温菊林、郭、孙锦云等。
湖南昆剧团首次进京。著名戏剧家、前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宇说:
从山窝里飞出金凤凰
后来,昆剧团焕然一新,到处纵横交错,多次赴北京和港台进行重大演出。剧目准确诠释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昆曲作品的内涵,突出了古朴典雅、豪放细腻的独特艺术风格。
许多传统戏剧和新编戏剧,如《柴静的故事》、《苏仙岭的传说》、《一日太守》、《迷魂塔》等。多次在省、全国演出中获奖,精雕细刻的折子戏如《宋武杀嫂》、《山门酒醉》、《昭君大堤》、《送京娘》等。
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