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的拼音

钞票的拼音:chāo piào。

钞票是我国人民对银行券和政府纸币的俗称。中国历史上将纸币称为“钞”,始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 发行的“交钞”。用纸印制。票面1贯至10贯的叫“大钞”,100文至700文的叫“小钞”,与铸币同时使用。1853年 (咸丰三年),清政府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两者合称“票钞”或“钞票”。后人以“钞票”泛指纸币和银行券。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宋朝用的纸币,叫“交子”;元朝的纸币叫“中统交钞”;到明代,叫“大明宝钞”。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叫“大清宝钞”,一种叫“户部官票”,合起来就叫“钞票”,钞票名称就是从那时候叫起来的。

中国钞票起源于宋朝,很久以前,钞票只是用贝壳代替,到了宋朝,才发展成为面值不同的“钞票”。

浮雕版纹防伪技术:

版纹技术是利用特殊手段对底色、文字、图案、图像等版面成份制成不同的特殊纹理的特种技术。它既可起防伪作用,又可起装饰作用,是证件、票券版面设计的理想技术。由于它的无法重复设计,无法扫描成原图,无法进行仿冒。

微缩防伪技术:

微缩防伪印刷技术采用了当今最尖端的数码图像复制技术,其原理是将图案或文字以微缩的方式印刷在证件表面,通过放大镜图像能逼真地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