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作曲能力

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作曲能力,介绍如下:

首先,幼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

幼儿园教师音乐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水平,是幼儿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因为幼儿教师的来源和接受专业教育的水平不同。幼儿教师只需要掌握一些乐理知识,运用这些理论去研究幼儿园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论素质”,这是许多学前教育专家的共识。因此,幼儿教师应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理论水平,并在学习音乐理论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教育科学的理论,使音乐教育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发声方法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幼儿期处于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训练幼儿的发声方法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幼儿教师才能正确地训练幼儿的发声方法。由于幼儿时期语言能力和发音较差,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发音错误。

这就要求老师能够纠正孩子的发音错误,让孩子逐渐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歌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歌唱的发声功能主要受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同时人的心理意志和情感也有间接的调节作用,而后者应该是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歌唱的发声器官可分为:

呼吸器官(肺、胸、腹);发声器官(声带)发音和发音器官(喉、舌、齿、牙、唇);共鸣器官(胸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

呼吸器官、咬字器官、发音器官是由大脑直接控制的,而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必须通过意志和感情的中介来间接控制它们的活动。歌唱的发声器官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或重点训练一些发声器官,以满足训练要求。

第三,幼儿教师应具备正确辨别声音优劣的素质。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一般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师在面对一群发声能力不强的孩子的合唱声音时,必须具备辨别声音优劣的听觉能力,这是对幼师的职业要求。

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声音概念。所谓正确的声音观念,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所要教授的音乐的各种节奏、韵律、音调有一个熟悉而清晰的把握,形成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声音标准,以此来判断孩子在歌唱中的正确与错误。这个声音标准的形成和掌握,是教师平时的自我训练和经验的逐步积累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