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乖

不乖、不听话,就要处罚? 处罚是管教方式的一种,适当的处罚可以让孩子了解行为的不恰当。专业的心理师提醒爸妈,千万别让对孩子的处罚变成是宣泄自己情绪的工具,处罚孩子前应该先想想为何孩子需要接到处罚?是否有其必要性?

处罚是管教孩子的好方法吗?孩子接受处罚后就能学会教训吗?到底怎么样才能好好教养孩子呢?

从经验当中理解惩罚

从刚出生的新生儿阶段开始,便以感知来感觉这个世界、与这世界上的环境或人类互动。孩子会根据生活经验与感觉来观察所发生的事件,每当爸妈惩罚孩子时的语调或姿态,像是严肃的表情、大小声的语调、手插腰的姿势等,对于孩子来说,透过这些语调与姿态就可以理解现在可能要被惩罚了。

有时候孩子会以哭闹来呈现他们对处罚理解的反应。联合心理咨商所心理师吴昱德指出,哭闹代表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若是已经会走路、会说话的孩子,可能会借故想要做其他事情或转移话题而逃离现场,这些其实都是孩子感觉到爸妈要惩罚他们了。

延伸阅读:家有喷火龙宝宝?其实孩子爱生气有10个好处!

暂停与剥夺就是对孩子的处罚!

对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所谓的「处罚」就是暂停当下的玩乐状态,剥夺游戏的权力。倘若孩子还是不明白,吴昱德心理师表示,爸妈可用替代的处罚方式,设立明确的规范与限制,也就是跟孩子说你再做某事,就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对于处罚内容,爸妈说到就要做到,不要只是恐吓孩子。

勿让处罚成为宣泄情绪的工具!

有些爸妈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引发了大人本身情绪,像是孩子发展不如爸妈预期,而使得爸妈感到挫折。如:孩子正在学习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吃饭,爸妈期待他能够在2岁以前或是今年秋天之前学好。爸妈在这过程中可能会觉得「教了很多遍了,谁叫他都不听话」,所以应该受到惩罚。这就是孩子的行为导致爸妈以处罚名义来宣泄自己在教导过程中的挫折感、焦虑感、失望,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具有处罚意义。这只是爸妈根据自己的规则或想法来引导自己教养小孩。

过去经验影响现今处理模式

孩子的许多行为可能都会引发爸妈本身的不舒服状态(如:焦虑、生气),爸妈得试着想想何以有不舒服感,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跟爸妈本身的需求有所冲突(如:孩子的行为让爸妈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好爸爸);或是因为爸妈本身过去经验在影响着,时常可以听到的是「我以前就是被教这样子长大的」,爸妈如何被教导成人,以及成长过程中所接收到的讯息与教养概念,都会成为爸妈如何处理自己孩子行为的模式。

另外有一些教养观念是爸妈从其他人的经验谈得知,或是看到教养书籍上谈及,便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应如此,亦即在爸妈的想法之中含有许多的「应该、就是、一定」,爸妈执著于孩子处于某阶段,就应该要怎么样…。加上如果处罚当下爸妈带有情绪,可能对孩子会有反效果。

孩子不乖、不听话,就要处罚?

询问爸妈为何要处罚孩子?想必大部分爸妈都会回答,因为孩子「不乖」、「不听话」!然而,「乖不乖巧」与「听不听话」是从由大人观点来定义的,这些对孩子来说都太过于抽象,也会让孩子以为就是在说我这个人,变成「个人」跟「事件」混在一起。

处罚是认为孩子的某些「行为」需要被修正,而个人的本质包含天生气质与性格,是与整个教养过程有关。倘若爸妈总是单纯指责孩子「你不乖」,可能会让孩子对个人与行为混淆不清。通常需要被修正的是「行为」,根据不同场合出现适当、合宜的行为,不让自己发生受伤或危险。

孩子听不懂爸妈的话是正常的!

最常听爸妈跟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跟你讲过两次、三次了,为什么还是听不懂?」吴昱德心理师表示,这是正常的!孩子的确会听不懂爸妈的言语!当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逐渐出现1、2个字的语言模式,属于大脑高阶认知功能中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也慢慢成长。不过,大脑的成熟必须到20~25岁才会完整,而理解力与判断力需要透过爸妈及后天环境教导。因此,吴昱德心理师强调爸妈应该要理解孩子的发展与各能力发展的速度,这些都需要时间与耐性的。

有时候,爸妈急急忙忙地讲述了一大串的逻辑关系,更是让孩子听得一头雾水。爸比妈咪要知道,年幼的孩子无法立即理解事情的逻辑性与脉络性,爸妈应该要缓缓地用孩子较懂的字词告诉孩子事件的前后因素关联。不见得跟孩子讲3次就懂,也不见得和孩子讲3次就不会懂,这与孩子的气质、个性、当下学习的动机与能力有关。有些孩子的塑造性较高,有了1、2次的经验就知道某些动作不能做、某些地方不能去,但有些孩子就需要更多时间才行。

告诉孩子为何不行这样做!

在孩子的情绪平静时,请孩子来到爸妈身边,爸妈可以配合孩子的高度蹲下,或是两人一起坐下来,以拉近两人身高差距。否则,从孩子的眼中看出去,站立著的爸妈感觉十分巨大。某种程度来说,会让孩子觉得不太舒服。如果不舒服就可能出现焦虑,或是焦虑上的防卫。

放缓说话速度,慢慢说…

再以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能够理解的语言文字与速度,告诉孩子为何受到处罚、为何不能做那些事情。有些爸妈拿出与大人对话的速度来和孩子说话,尤其是正在处罚孩子的当下,一时心急,于是越说越快,但孩子接收语言字句的能力不如大人,吴昱德心理师提醒爸妈与孩子对话时,别忘了──放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