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赣南采茶戏的资料?
甘南自古盛产名茶,广大的茶区和村落,都变成了以山歌采茶歌,以民间舞蹈采茶灯。明代中后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采茶歌、采茶灯发展为采茶戏,其祖戏为《九龙山采茶》。所以俗称“茶花灯戏”“花灯戏”,又因其角色以前是由三个人(两个丑的或丑的)组成,所以又叫“三脚戏”“三角班”,二十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
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的客家话。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生活气息浓厚,集民间口语、民间歌舞、花灯于一体。他的剧大多是喜剧和滑稽剧,很少有戏剧和悲剧。表现对象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手工业工人和工匠,其中男女情爱剧占很大比重。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风格,主要由茶腔和灯腔组成,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钩管(二胡)、唢呐、锣、鼓、钹、笛。人物通常由两女一男组成,女的叫大姐二姐,男的叫茶音。三者中,只有男的(生的或丑的)有戏装,通常戴着帽子,穿着三花裙,腰间系着白裙,脚上穿着灯笼裤。演出时,姐妹俩对唱,茶童摇着纸扇,还塞住了嘴。其舞蹈主要采用小步、扇花、单袖、模仿动物形象。这些动作都来源于工作生活,造型非常独特。侏儒步:双腿向前蹲,脚跟抬起,脚尖向前,有“东方芭蕾”之称。是根据弯腿扛肩爬山时的造型创作的;扇花是按照一手采茶,另一手采花时用扇子扇风来创作的,不藏茶,保证茶的纯正;单袖以右手采茶,左手拿毛巾擦汗遮阳为主,有时作为茶篮盛茶。动物形象的模仿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鸭子打水、懒猫抓痒、鸡啄米、画眉跳、乌龟刮沙、狗摇尾巴等等。其中,小步和模仿动物动作都是小丑用来刻画人物的。是赣南菜茶戏最有特色的地方和精髓,所以被誉为“三角成戏,小丑当家”。
赣南采茶戏的内容贴近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人物少,风景简单。与其他戏曲节目相比,它更具有生命力,尤其是对山地的普及。粤东农村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叫“有钱采茶,没钱买帽子”,意思是因为看采茶戏,把要买帽子的钱都输给了演采茶戏的艺人。采茶戏自赣南诞生以来,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并很快流传到福建、广东、湖南等地,特别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它已经成为客家人最喜欢的戏曲形式之一。据《赣州戏曲志》记载,清初赣南采茶戏传入福建、广东。“它的路线,1,从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沿武夷山传至赣东、赣中、赣北;另一派“传至漳州及台湾省,成为台湾戏曲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2.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广西南部。
近年来,赣南采茶戏歌舞团在北京的演出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等数十个单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