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文化关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人的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指出“夫之声声亦深而快”,“感人至深,易移风易俗。”(荀子岳伦)在当今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大众音乐一方面借助大众传媒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又以其大众性、商业性、娱乐性的特点占据了青少年的大部分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但却起到了“入”、“化”、“感”、“动”的作用。在后工业社会,文化被广泛纳入商品生产的范畴。消费文化的出现,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精英文化的生产从贵族身份、高雅格调沦落为普通的商品生产,商品的供求关系促使文化生产不断变换形式,以符合大众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主体性、权威性、历史性和深度的文化成为世纪之交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主导形态。然而,宣扬不确定性、易腐性、碎片化和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的渗透,引发了公众价值意识建构中对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知、传统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碰撞等激烈冲突。
这种音乐,我们称之为“流行音乐”,与我们生活的城市密切相关。“流行音乐”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音乐形式,是现代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行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无论哪个国家、地区、哪种风格的流行音乐,都与现代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与现代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流行音乐与现代城市的关系中探讨流行音乐对社会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流行音乐的思想意蕴及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和阶段都产生了相应形式的流行音乐。一个城市的构成会对其社会群体的行为、个性特征以及城市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形式的表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流行音乐也展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城市生活的特点。无论是从英国、法国、德国等老牌欧洲工业国家,以及美国的各大城市,还是近年来新兴的亚洲国家和地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也蓬勃发展起来。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兴起的“现代歌”或“时光歌”,是当时上海城市化的直接写照。
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为外国商埠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资本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与此同时,广播电台、电影公司、海员俱乐部、夜总会、各种娱乐场所和媒体设施也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娱乐生活十分活跃。流行音乐成为当时上海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