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藏戏,你还知道哪些遍布全国的剧种?你喜欢哪种戏剧?为什么?

北京: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戏、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锣子、西洋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弦琴、唐剧、横七调、上思调。

陕西省:周浦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儿戏、灵丘罗罗、上党皮黄、上党罗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吴象秧歌、壶关秧歌、上党罗子。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的秧歌、二人台、满汉全席。

辽宁省:海城角戏、辽南皮影戏、蒙古戏、七彩莲花瀑布。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戏

陕西省:秦腔、刁寒黄儿、阿公腔、合阳舞腔、合阳线装戏、胡美腔、陕西宛宛腔、陕西老腔、陕南段宫腔、陕西道情、仙板腔、陕南古画腔、安康黑仔腔。

甘肃省:龙剧、高山剧、皮影戏和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仙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子、莱芜梆子、东鲁梆子、刘孜戏、鲁戏、强茂戏、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二弦四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阳戏、铜戏、Xi戏、苏剧、淮海戏、丹戏、定鼎腔、海门山戏、怀洪戏。

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羊戏、、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宫戏、泗州戏、坠子戏、弓子戏、芜湖梨春戏、温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花戏、高字戏。

上海:沪剧、幽默剧、奉贤山戏。

浙江省:越剧、吴剧、邵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觉醒剧、温州昆曲、金华昆曲、黄岩、诸暨、瓯剧、和合剧、杭帮戏、甬剧、湖剧、剧、睦剧。

江西省:赣剧、益阳戏、须贺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江戏、闽剧、城郊戏、慈明戏、大戏、闽西汉剧、北陆戏、梅林戏、右字南简调、小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祠戏、闽西民歌戏、湘剧、大成戏。

台湾省省:台湾戏剧

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贝约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剧、广西石公戏、彩调戏、牛娘戏、采茶戏、壮剧、苗戏、桂南侗戏。

海南省:琼州和麟州

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陈赫戏、项堃、长沙古画戏、岳阳古画戏、常德古画戏、湘西花灯戏、湘西杨洋戏、衡阳古画戏、邵阳古画戏、零陵花鼓戏、石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傩戏。

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戏、湖北越调、山黄儿、湖北高腔、楚剧、东麓古画戏、黄梅采茶戏、阳信采茶戏、远安古画戏、襄阳古画戏、荆州古画戏、梁山调、云阳古画戏、睢县花鼓戏、塘西戏、文曲戏、湖北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仙戏、洛溪戏、席绢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戏、豫南古画戏、乐腔、五调。

四川省:川剧,四川花灯,四川曲艺,秀山花灯。

云南省:云南戏、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戏、傣族戏、白族戏、彝族戏和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贵州地方梆子、贵州花灯戏、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以上列举了273个中国流行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独特的代表剧目和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如果再把各个剧种的艺人和代表剧目罗列一遍,真的够你看一阵子了。

简单来说,无论是质还是量,中国戏曲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这一点都没有争议。

此外,在上述200多个剧种中,以下剧种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分布广泛,观众最多:

1,昆曲

昆曲,又称“昆曲”、“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起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以后开始流行。那时候的传奇剧种多是昆曲唱的。南昆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的特点外,还在全国形成了许多分支,如北方的昆艺、项堃、川昆等。昆曲以其优美柔和的风格、细腻抒情的表演、载歌载舞、严谨的程式,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空腔

高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体系的总称。因发源于江西益阳,故原名“益阳戏”或“弋戏”。其特点是表演简单,歌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打节,不用管弦乐伴奏。明中叶起,由江西传至全国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等不同风格的高腔。

3.梆子腔

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体系的总称。它起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陕梆子”,以高亢有力的唱腔和用木梆子击掌为特征。然后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黄儿两个基本音调组成,它还唱一些地方曲调(如刘孜戏和吹腔)和昆曲曲牌。1840左右在北京形成,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它有时被称为“国剧”。现在还是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剧。它是中国现代戏曲的代表,业务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

5.萍聚

清末,评剧是在河北滦县小曲《对面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最早流行于河北农村,后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东北流行,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评剧日趋成熟,出现了白、采莲、艾连军等流派。1950后,《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的抱怨》、《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影响较大,出现了新、、、等著名演员。评剧在河北和北京仍然很受欢迎。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流行于河北和北京的梆子剧种,起源于陕陕交界的鄯善梆子,经山西传入河北,由河北方言和北京方言结合而成。它保持了梆梆腔的特点,唱腔洪亮暴力,善于表演悲壮的情节。河北梆子的名剧有蝴蝶杯、辕门剁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到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的特点而形成。现在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古、河北。它保持了以拍子击掌的特点,其音乐风格不仅高亢,而且温柔细腻。表演通俗简单。名剧有《金枝》、《小宴》、《卖画劈开门》。

8.蒲剧

蒲剧,又称“周浦梆子”,是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而来,是最初的鄯善梆子。现在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的西南地区,音腔和陕西差不多,语言也是陕西话。名剧有挂画、杀狗、杀驿站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由山西西南部的周浦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东南部的上党地区。除了梆子,它的声腔还唱昆曲、皮黄戏和罗罗戏。剧目有《三俗宴》《东门会》。

10,雁戏

燕戏,又称“北路梆子”,由“周浦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晋西北、张家口、河北、内蒙一带。据说对河北梆子的形成影响很大。剧有《血手印》、《金水桥》。

11,秦腔

秦腔又称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剧种,形成于明代中期。他的表演粗犷朴实,唱腔洪亮激越,声音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桂山》、《三滴血》等。

12,两人桌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山西、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它是在内蒙古民歌和山西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吸收了山西戏曲的表演元素而逐渐成熟。表演充满生活气息,歌词脍炙人口。剧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剧,如《走西口》、《五兄弟放羊》。

13,嵇戏

吉戏是吉林省流行的一个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朴实通俗,有《燕青》、《包公的补偿》等剧目。

14,龙江戏

流行于黑龙江省的龙江戏,是20世纪50年代在“二人转”、拉戏、皮影戏和东北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表演轻松幽默,歌词脍炙人口。剧目有《双锁山》、《废都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末传入河南的陕西梆子,是结合河南方言和民间曲调发展起来的,现在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最初有四大流派,即豫东、豫西、湘府和沙河调。现在以豫东豫西为主。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女演员纷纷亮相。剧目有《指挥中的穆》、《红娘》、《花大朝》、《花转枪》和现代话剧《朝阳沟》。

16,粤调

越调是河南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又叫“四股弦”,因为是主要的伴奏乐器。音乐以板腔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包括沈等。剧目有《姜维》、《李天宝的嫁衣》、《诸葛亮的丧》等。

17,河南曲阜

河南曲剧是河南省的一种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鄂西北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来。歌声轻柔婉转,擅长悲剧内容。剧目有童、陈三亮、华庭辉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的地方戏,流行于山东菏泽。因其古名“曹州”,故又称“曹州梆子”。这个梆子体系是由鄯善梆子经河南传入山东后形成的。主要剧目有《墙的故事》。

19,鲁剧

鲁剧是山东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鲁中、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发展而来,1950命名为“鲁剧”。鲁剧表演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朴实,唱腔简单,易学易唱。因此,庐剧在广大农村有很大的影响。话剧有《王的之借》、《冼大嫂》和话剧《李二娘再嫁》。

20.淮剧

淮剧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它起源于江苏民间戏剧,后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逐渐发展成熟。他的表演粗糙简单。剧目包括传统戏剧《女审》、《三个女人抢板》和新编戏剧《金龙与蜉蝣》。

21,沪剧

沪剧是流行于上海的地方剧种,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来形成了上海《谈春调》,受到苏州《谈春》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定名为沪剧。剧多为现代题材,如哭笑婚、罗汉钱、芦荡火等。

22.闹剧

滑稽戏是一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中国传统戏剧。“独角戏”起源于上海,后来发展成为曲调复杂、表演滑稽的闹剧。主要剧目有三毛的《学生的意向》和《123快步》。

23.越剧

越剧是流行于浙江的地方戏。发源于浙江省嵊县“杜班”,1916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名义演出。先是演员主导,后来变成了女演员主导。1938后,使用“越剧”名称。1942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为她表演并演唱。

24.徽剧

徽剧是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是一种多声部的剧种。主要声部有坝子、吹腔、黄儿,还会唱昆曲、高腔、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来演变成京剧。剧多为历史题材,如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水下七军》。

25.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中叶以后形成了一种民间戏曲叫“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徽剧日臻成熟,发展成为安徽地方剧种。名剧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徐》等。

26.闽剧

闽剧,福建流行的一种戏曲。明代中期兴起,清代基本成型,但规模较小。20世纪初,京剧的影响越来越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滑稽腔、洋腔、江湖、小调、班戈五种。剧目有《连音》、《天鹅宴》。

27.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一个地方剧种,原名兴化戏,在明代中期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是曲牌风格,表演相当古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的《状元》、《重逢后》、《春草奔月堂》等。

28.梨园戏

梨园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可以说是戏曲的“活化石”。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温的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董生与施立和尹碣夫被编辑和演出。

29.高甲戏

流行于福建晋江、陇西一带的高甲戏,起源于清代中叶,后吸收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和剧目,逐渐形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受京剧影响,逐渐走向成熟。它以小丑为主业,表演就像木偶一样,很有特色。剧有《连续升三级》《金魁星》。

30.赣剧

赣剧是流行于赣东北地区的一种戏曲,由明代益阳戏发展而来,由益阳戏、青阳戏、昆曲、乱弹戏等组成。剧目有《窦娥元》、《柴静集》、《珍珠集》、《重生集》等。

31,采茶戏

采茶戏是江西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是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民间歌舞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江西采茶戏分为东、南、西、北、中,在表演上各有特色。剧目有《孙城大九》等。

32.汉剧

汉剧泛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剧种。它起源于湖北,原名“楚调”或“汉调”。主调是西皮调,也唱黄儿调。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前线》、《两个李子》、《沈涛大学》等。此外,还有常德、湖南、广东的汉剧,都是多腔戏,和湖北的有很大区别。

33.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长沙和湘潭。它起源于明代的益阳戏,后来吸收了昆曲和皮黄戏,形成了包括高音、低牌、昆曲、乱弹在内的多腔戏。剧目以高亢、随性为主,如琵琶、白兔、拜月等。

34.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于明代益阳戏,声腔以高音为主,也唱昆曲、戏。剧目有《木莲传》、《仲晶传》、《大师戏》、《观音戏》等。

35.湖南花鼓戏

湖南古画戏是湖南古画和花灯戏的总称,包括长沙古画、岳阳古画、常德古画、衡阳古画、邵阳古画等。他们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古画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以小生、肖丹、小丑为主要行当,善于利用戏迷的毛巾。剧目有《射鸟》、《刘海劈柴》等。

36.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地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曲、皮黄、梆子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音乐既是板腔体,也是音乐风格。剧有《搜索学院》《关汉卿》。

37.潮剧

潮剧流行于汕头、福建南部和台湾省。主要受益阳戏、昆曲和外地传入的汉剧影响,形成于明中叶,剧目中保留了不少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鹿林回》等。

38.桂剧

流行于桂东北和湘南的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唱法以皮黄为主,也唱昆曲、高腔、吹腔。剧目有抢伞、捡玉镯、柜子边等。

39、色调

彩调,原名“调”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在当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955年命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最有名的戏是《刘三姐》。

40.壮剧

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地区的壮剧,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起源于当地的“板凳戏”,其主要剧目是《龙文》和《肖尼》。后者起源于“双簧戏”,其主要剧目是“宝葫芦”。

41,川剧

川剧是四川省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它由昆曲、高腔、胡琴戏、弹戏和登喜戏组成,各有各的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主要剧目包括传统剧目《玉簪》、《柳荫的故事》、《活捉王魁》,以及新编剧目《死水》、《变脸》、《黄金》。

42.贵州戏剧

黔剧是贵州省流行的地方剧种,由民间艺术“秦文”发展而来,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剧目有《珠娘郎妹》《奢香夫人》。

43.云南戏剧

云南戏是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进口丝弦、襄阳、胡琴曲三种声腔组成,以丝弦腔为主。戏剧包括牛皋的欺骗和闯入皇宫。

44.傣剧

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的傣族戏,形成于清代中叶,起源于当地的民间歌舞,吸收了京剧和云南戏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简单,载歌载舞。剧目有《E与洛桑·尼玛》等。

45.藏戏

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区的藏戏,用藏语演唱。形成于17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代表。演员表演时戴面具。演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场,名为《遁》;第二部是戏剧,叫《熊》;第三部分是结尾的祝福,叫做“扎西”。最著名的戏是《文成公主》。

46.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皮影戏”、“轻皮影戏”、“地方皮影戏”。一种戏剧,其中用灯光照亮由动物皮或纸板雕刻的人物轮廓来表演故事。戏曲和唱腔多与地方戏互动,地方戏由艺人操纵,用音乐演唱。中国电影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唱腔和剪影材料的不同,形成了许多门类和剧种,其中以河北唐山的驴皮影戏和西北地区的牛皮皮影戏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戏以精湛的雕刻技艺、灵巧的操纵技巧、抒情的唱腔音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