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壮族的服饰大多与汉族相同,但在广西西乡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仍然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的特点。如桂西北中老年壮族妇女穿无领、左领、绣花包边的衣服,宽脚包边的裤子,绣腰、百褶裙、绣花鞋,喜欢佩戴银饰。
广西西南部的龙州和凭祥的壮族妇女仍然穿着无领的左领黑色上衣,头上裹着方形的黑手帕,下身穿着黑色阔腿裤。
壮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大米自然成为壮族人的主食。做米饭有很多种方法,蒸、煮、炒、炖、炸。各种米、米粥、米粉、年糕、年糕、粽子、汤圆是壮族人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与其他材料混合,可以制成许多更美味、更营养的食物,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等。
2、满语
满族服饰,男子头发垂于头顶后半部,发辫垂于脑后,清代入关后在全国强行推广,成为清代满、汉、蒙民族共同的发型。
女性的发型和童年的男生一样,稍微长一点,脑后有一两条辫子。结婚的时候就开脸,留卷发。平时发髻扎在头顶,一个架子头,两个一等的发型。戴耳环,一只耳朵有三个环。
古代满族人喜爱歌舞,多由狩猎和战斗活动演变而来。入关后,舞者须选壮士以豹皮唱满山歌,配以箫、鼓,称为“快乐舞”,或一半扮成虎、豹等动物,一半骑着假马追赶,称为“舞”。
喜庆的酒席上,主客轮番起舞,一袖在额,一袖在背,前后盘旋,独唱,众人齐呼“空和”。进入辽沈后,吸收了更多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在宫廷乐舞中,有满族、蒙古族、汉族和朝鲜族的舞蹈。
3、回族
回族妇女通常戴白色圆帽和盖头(也叫盖头)。无论是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内地,一般都是青蓝白,有姑娘,有媳妇,有老人。一般女孩穿绿色,已婚妇女穿黑色,有孙子的老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穿白色。
绿色盖头帅气迷人;白色盖头干净厚重;黑色盖头优雅挺拔。多以丝、绸、乔其纱、涤纶等高中档精品材料制成。老人的盖头长,要穿上马甲;姑娘媳妇盖头短一点,前面可以遮住前脖子。
不同地方的回族婚礼形式多样。比较一致的程序是请媒人提亲,说两件事(也叫点茶),插花(也叫订亲),结婚,尼卡哈小姐,庆祝幸福,闹洞房,放针线,回门。
4.苗族
苗族服饰风格多样,丰富多彩。后汉书有五流。巫溪:湘西与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此处有五条溪流,故名。苗族“好五色衣”的记载;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五股流衣齐作天”。苗族女装有100多种款式,为全国之最。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打扮”,有几十个头饰只插在发髻里。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的苗语支。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课题组经过实地调查,科学地研究了各地苗语的构词法,但语音特征不同,将苗语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贵州东方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七个亚方言和十八个方言。
5.维吾尔人
传统的维吾尔族男子上衣叫“袢”,齐膝、宽袖、无领、无钮,腰间系一条长腰带。
女性一般穿连衣裙、背心或上衣。女人和女孩都喜欢用天然的薇菜汁来画眉、染指甲和戴耳环、手镯、戒指和项链。
维吾尔族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嘎巴”(四目花帽),用黑白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图案。以前未婚女生都是扎十几根辫子,长发才是美。头上有各种各样的头饰,有的还把双辫扎成发髻。
维吾尔族长辈或朋友鲁豫,见面要右手放在胸前,男人见面要握手,女人见面要互相拥抱,贴右脸,用“萨拉木”打招呼,最后双手放在膝盖上,弯腰鞠躬道别。晚辈要先向长辈敬礼,现在也经常握手作为问候。
维吾尔族人普遍认为客人拥挤是令人羡慕的。通常如果客人同时到达,男女老少都要进门坐在炕上。最尊贵最年长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间主人专门铺的褥子上。饭前饭后,主人会用洗手盆为客人洗手,一般是三次,客人不允许把水乱扔。
主人先给大家倒上一碗茶,双手奉上,然后在客人面前铺开一张桌布,摆上各种小吃、瓜果和美食。如果可能的话,他会宰羊招待客人,让他们尽情享受。
参考数据
百度百科-56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