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

(1)概述:

巴洛克音乐是指17世纪初(公元1600年)至18世纪中期(公元1750年)的欧洲音乐文化。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单词baroco,原意是珍珠奇怪而不规则的形状。

在西方艺术史上,巴洛克通常被用来表达17至18世纪中期西方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的新风格特征——雄伟、奇特、夸张等等。在绘画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以透视和平衡和谐的手法描绘自然和人体,使人从有限的空间进入人类内心感受的无限世界。

巴洛克音乐作为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时期,主要集中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巴洛克音乐在欧洲各国的发展虽然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和风格,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总的来说,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歌剧的诞生和器乐的发展标志着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确立;大小和声系统取代了中世纪的教堂模式,声乐和器乐作为音乐的两个分支开始独立发展,相互补充;复调音乐风格逐渐向主旋律音乐风格转变;数字低音出现。器乐主题的陈述和延伸,逐渐形成了一个不间断的两声部曲式。旋律有连续不间断的展开,连续的节奏贯穿整个音乐,音乐的段落之间有鲜明的对比。一大批新的音乐流派不断涌现并建立和发展。这一时期,器乐演奏水平的提高对器乐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曲家有斯卡拉蒂、亨德尔、巴赫等。

(B)巴赫:(1685—1750)欣赏《歌德堡变奏曲咏叹调》

约翰·萨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作曲家。1685 March 21出生于艾泽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家族中出现了数十位音乐家,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为显著。巴赫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他乐器。父母去世后(8岁时),他跟随哥哥约翰·克立斯·多佛巴赫学习管风琴。65,438+05岁开始独立谋生。65,438+08岁时,他成为阿恩斯塔德教堂的一名管风琴手,开始创作合唱和古代钢琴曲。1708-1717担任魏玛宫廷管风琴师和合奏领队,期间创作了大量管风琴音乐。1717-1723他在担任考顿宫廷音乐总监时,撰写了《钢琴曲集》第一卷,是世界上最早将十二平均律体系运用于创作实践的作品,被后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1723-1750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及其附属歌唱学校担任音乐总监和全城音乐生活总监。虽然这一时期他的工作繁重,但他仍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创作体裁有宗教清唱剧、经典歌曲、弥撒、激情音乐、清唱剧等。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去世。巴赫一生有20多个孩子,但很多都英年早逝,其中一些成为前古典时代的著名音乐家。

巴赫的创作根植于德国民间音乐,将路德教赞美诗和教堂乐器作为其创作素材和音乐理念的核心。同时,他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使他的音乐作品明显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浓郁的世俗情怀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巴赫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先进技术,将复调音乐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巴赫的音乐对后世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音乐在真正的音乐学生、音乐教育和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哲理性,艺术和技术手法严谨细腻,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博大精深,音乐体裁多样。声乐作品多为宗教类,包括:《圣母颂》、《约翰的激情》、《马太的激情》和200多首清唱剧;器乐方面,巴赫是巴洛克时代的管风琴大师,代表作品主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C小调幻想曲与赋格,C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平均节奏钢琴曲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奉献,管弦乐组曲与法国。d大调第三组曲

D大调第三乐队组曲,大约写于1722,是巴赫四首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三首,由五个子曲组成。

第一首《序曲》。曲式尺度大,采用慢、快、慢三声部的法国序曲形式。

第一部分主题缓慢庄重,节奏均匀有力,旋律上扬,进行曲气势十足,以法国路易14时代宫廷歌剧序曲的风格写成。

第二部分采用赋格形式。主题生动活泼。乐曲中间有乐队和独奏乐器的竞争,使乐曲具有协奏曲的特点。

最后再重复一遍第一部分,整首歌结束。

德国作家歌德非常欣赏这首序曲。他描述说:“听着这雄壮华丽的音乐,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衣着华丽的人,庄严地走下宽阔的台阶。”

第二首,咏叹调。音乐分两段,表情饱满,唱功十足。

第一段旋律优美温柔,具有巴洛克晚期夜曲的风格。

第二段更长,感情起伏比第一段更显著。旋律舒适饱满。第三首《Gavot》。加尔沃特原本是一种古老的法国民间舞曲,在18世纪的组曲第一乐章中经常使用。这首歌采用三部曲,2拍2拍,主题旋律采用大跳跃,活泼有力。第四首《布里》。布雷特最初是法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曲,在18世纪被用作一首古典组曲的乐章。这首歌采用两部音乐结构,2拍。音乐简单、流畅、活泼、有个性。

第五首《Kige》。Kigg是一种快舞曲,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后来传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18世纪,它经常被用作古典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音乐采用前后部分分别重复的两部形式,6 ∕ 8拍。主题由双簧管和小提琴演奏,节奏轻快,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勃兰登堡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有六首,这是第二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原名《多种乐器协奏曲》,是巴赫于1721年应勃兰登堡一位侯爵的要求而创作的一组协奏曲。巴赫去世后,第一个为巴赫写传记的德国音乐家斯皮塔给这六首协奏曲起了“勃兰登堡”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部分是一部巴洛克风格的四种独奏乐器协奏曲,分别是小号、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合奏中有两把小提琴,一把为中国小提琴,一把为大小提琴,一把为低音提琴,还有一把为古钢琴。小号是一种叫尖声小号的高音乐器,大大超过了现代普通小号的音域,具有双簧和单簧的音色,但比现代小号更明亮、更独特。

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部分由三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是快板,由两个主题交替展开。第一主题在高音部分演奏,情绪热烈活泼,音色饱满华丽,在合奏中由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小提琴演奏。第二个主题由独奏组的小提琴演奏,音乐细腻细腻。

其中第一个主题以温暖合奏的形式出现,第二个主题被模仿,在音量和音色上形成对比。

第二乐章是行板,是独奏乐器中的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合奏乐器中的大提琴和大键琴组成的合奏。三种独奏乐器在合奏缓慢流动的低音背景上呈现他们的主旋律。曲调清澈纯净,是一首甜美的抒情诗。这个主题首先由小提琴演奏,然后双簧管和长笛依次进入,三种乐器的回答构成了大炮风格的温柔“三重奏”。音乐流畅连续,从D小调开始,到明亮的D大调结束。

第三乐章是“快板”,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部分是赋格段落。

这个赋格组的主题由独奏组的小号、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巧妙地展开。首先,它以刺耳的小号在高亢的嗓音中飘荡,具有舞蹈风格;然后双簧管,小提琴,笛子五度回答,后面小号再进。

中间部分主题自由展开,小号再次进入。新旧主题的片段和素材在每个声部中依次出现,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炮段。

第三部分完整再现了赋格部分的主题,呼应了乐章的开头,圆满结束。(3)汉德尔:(1685-1759)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汉德尔是一位出生于英国的德国作曲家。1685 2月23日出生于德国哈雷。亨德尔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在10岁时写出了一首三重奏鸣曲。65438-0702进入哈雷大学,法律专业。同时,他被当地改革派教会聘为见习管风琴师和艺术总监。1703去了汉堡,在汉堡歌剧院做第二小提琴手。汉堡是当时德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唯一拥有国家歌剧院的德国城市。亨德尔在这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音乐创作能力。1706-1710应意大利贵族蒂朵王子的邀请,前往佛罗伦萨专门从事创作。他创作了近100部世俗清唱剧、清唱剧和歌剧。同时研究当代大师的作品,从中得到很多教益。意大利之行对亨德尔的人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他从一个不成熟的感性音乐天才成长为一个技巧完美的理性作曲家。

1710年,汉德尔被任命为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音乐总监。1711年,他去了英国,在伦敦第一次演出了意大利歌剧《里纳尔多》。1717后定居伦敦从事音乐创作,致力于意大利歌剧的创作和演出,享受英国汉诺威宫年金。1726年成为英国公民。

1751年,亨德尔不幸失明,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他继续演奏和创作,并亲自执导自己的作品。

亨德尔在音乐创作上的重要成就都是在英国取得的。他一生的作品包括:50部歌剧、23部清唱剧和相当数量的协奏曲、室内乐、奏鸣曲、古代钢琴曲、合唱曲等。代表作品有歌剧《里纳尔多》、清唱剧《弥赛亚》、《麦克白》、《参孙》、管弦乐《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大调协奏曲》、《第五钢琴组曲中的快乐铁匠》、歌剧《选曲广板》。

亨德尔的器乐作品具有融合德国复调与和声、意大利主旋律风格、法国节奏与装饰音、英国简约气质的特点。他创作的歌剧主要是意大利歌剧。虽然乐曲气势磅礴,寓意深刻,但高于他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但由于题材多是千篇一律的古代神话,脱离了英国民族的欣赏习惯,屡遭失败。绝望中,他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虽然大部分题材取材于《圣经》,其创作也不同于普通的教会音乐,但却是一部宏大的、戏剧性的、抒情性的大型音乐作品。这些清唱剧普遍吸收和继承了德国的复调音乐技巧、意大利的流畅旋律和英国赞美诗音乐的优良传统,在西方音乐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

水上音乐又称水上音乐、船上音乐,创作于1715-1717,是一部管弦乐组曲。传说是亨德尔为新登基的国王乔治一世写的,因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演奏而得名。原曲由20首小曲组成,1922,其中6首由英国作曲家哈蒂精选,改编成这首歌。

第一首歌是快板。基于原来的第三首歌,3∕4节拍。音乐开始,由圆号和弦乐组奏出重复而华丽的颤音,气氛欢快而迷人。

第二首,咏叹调。采用三部曲。主体部分和再现部分改编自原曲第五首,中间部分改编自原曲《小步舞曲》第六首。歌曲舒展,轻盈,温柔。再现部分因为喇叭的加入,让音乐更加抒情。

第三首《布里》。根据第七首原创歌曲《布烈》改编。蓝调是一种舞曲,起源于法国。其特点是欢快、双拍、弱拍。这首歌是4∕4节拍,快板。采用三声部结构,音乐欢快。

第四部《角舞》。根据原唱第八首《号角笛舞》改编。圆号舞是一种古老的英国舞蹈。18世纪,是水手独舞。舞者们交叉双臂,配合着与众不同的舞步和姿势。

第五首《有表情的行板》。根据第三首歌中的快板-快板-快板。音乐首先由木管乐器呈现,缓慢而深沉,就像一首夜曲。

第六首《坚定的快板》。以原第十一部《角笛舞式》为基础。三部曲,快板,3/2拍。第一部分的主题采用了吸引人的切分音节奏,号角特色鲜明,辉煌灿烂,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礼仪场面。庄重的喇叭合奏和乐队合奏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浓郁奢华色彩。

中间部分的旋律简单明快,与第一部分的主题形成对比。音乐的最后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在号角营造的磅礴氛围中结束了整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