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畔的“刀杆节”

初冬的怒江,看上去就像一个傈僳族的女人,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的平静和静谧,而江边的六库镇却被热闹和喧嚣所包围。骁勇善战的傈僳族男子,穿着传统的傈僳族服饰,在古老的锣鼓声中,向着“刀山”和汹涌的“火海”进发。

“刀杆节”是生活在怒江边的傈僳族最隆重、最神圣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的二月初八,傈僳族同胞都会以这种粗犷、热烈又有些惊心动魄的方式纪念他们的传奇英雄。今天,由于远方客人的到来,热情好客的傈僳族同胞用他们的传统舞蹈来表达他们的幸福和好客。

两棵碗口粗、15米高的长毛松树矗立在会场中央。三十六把钢刀排成一个阶梯,代表五种神力的五色纸花悬挂在阶梯两侧,像一架鲜花盛开的阶梯,一直通向夜空。

在锣鼓声中,赤裸的皂巾被系上了一条镶嵌着贝壳的襁褓,负责仪式的“掌主”开始用浸透了蒿枝和纸符的“圣水”敬奉神灵, 踏着音乐和舞步把圣水洒在勇敢闯入“刀山”的魅力男人头上身着蓝色、裹着皂巾的战士在刀杆下一口吞下自制的玉米酒,跳上刀杆,赤手握刀身,赤脚踩着绿色的锋面,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刀山”的尽头走去。 “刀山”下,篝火在燃烧,身着传统服饰的傈僳族男女在敲锣打鼓,绕梯起舞。

“一只小雪鸡哟,翻雪山;大雪把它吹哟了,不能前进了;从这座山到那座山,雪鸡有勇气把他们翻过来。”

47岁的傈僳族农民李老汉告诉记者,他和朋友去“道山”时,总要哼这首祖传歌谣。他说去“刀山”是家里祖传的本事。一直是祖孙相传,一个村子也就两三个人会知道。虽然家里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并不指望靠表演赚钱,而是更加享受。“这是我们迷人的人民一年中最快乐的一天,”他说。

半个小时后,篝火燃尽,在锣鼓声中,傈僳族男子在“大师”的带领下,赤着脚跳进红色的炭火中,手脚并用,翩翩起舞。在“火海”里,他们时而踢腿,时而奔跑跳跃,踢着钢花般的炭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如花般的微笑

这些特技是由村里的农民表演的。陈晓萍,一个汉族和傈僳族的混血儿,在家里种了十亩地,还养牛。据说他一年能挣六七千元。但是他很遗憾他没有孙子。他希望他的孙女将来能有个儿子,这样他就能把技术传下去。

同样是代代相传的“掌师”吴兴家说,傈僳族庆祝“刀杆节”原本是为了消灾除疾,但“上刀下火”更多体现了面对困难“敢刀上、敢火下”的精神。“这是我们傈僳族人永远的财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