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音乐的音阶
从1918到1922,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艰苦岁月。歌曲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有的是用老歌填新词,有的是新创作。作者既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这些歌曲在继承以往革命歌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他们生动记录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表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代表作有《再会》、《让我们勇敢战斗吧》、《我们是红军战士》、《英雄夏伯阳走遍乌拉尔》、《布约尼进行曲》、《越过山谷》、《越过山丘》、《青年近卫军》、《我们的火车头》等。
音乐的发展1922内战结束后的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苏维埃共和国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音乐文化生活日益繁荣。来自工矿、农村、部队和群众的业余音乐团体大量涌现,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皮亚特尼茨基俄罗斯民间合唱团、苏联红旗歌舞团等许多专业音乐表演团体相继成立。各种音乐表演越活跃。苏联各地的民族艺术表演、业余和专业音乐比赛相继建立。歌剧院和音乐厅不仅广泛上演国内外古典音乐的杰作,而且特别注意支持苏联作曲家的创作。音乐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地都建立了音乐学院。音乐学院培养的青年歌唱家和演奏家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使苏联音乐表演学校的声誉蜚声海外。各地广泛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民间音乐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许多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来到中亚各共和国,帮助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各共和国的音乐艺术事业发展迅速。
这一时期,围绕苏联音乐的任务和道路的争论出现了许多派别,音乐产业的队伍和组织形式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简称“Lapm”)成立于1923,主要由一些年轻的音乐理论家(如b .凯尔迪什、b .日托米尔斯基等)组成。).他们主张音乐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强调音乐的思想性,但有庸俗社会学的倾向。他们片面推崇大众歌曲,轻视古典传承和专业音乐技术。这个组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对苏联音乐界发号施令的地位,影响很大。相反,现代音乐协会(ASM)成立于1924。它的主要成员是一群年长而有声望的作曲家,如米亚斯、米亚斯科夫斯基、沙波林、沙波林和阿萨菲耶夫,以及年轻的。‘舍巴林’,。舍巴林,肖斯塔科维奇和肖斯塔科维奇。他们主张宣传和引进国内外现代派音乐创作,重视创作技法的更新,但对音乐的思想性漠不关心。在当时国内思潮的压力下,该组织逐渐瓦解,于1931不复存在。在上述两个流派之间,还有一些更小的群体,比如一些作曲家(包括瓦西里耶夫-布格、瓦西里耶夫-布格、科尔奇马列夫等。)谁在1925年从“Lapm”分裂出来,成立了革命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联合会(以下简称“奥尔金代”)。他们反对“Lapm”的宗派倾向,但他们的创作,达维坚科、达维坚科·别雷、别列科沃利、科瓦利等人在1925成立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学生集体(简称“普罗科尔”),努力创作革命的群众音乐(歌曲和合唱等)。)以俄罗斯民歌和工人歌的音调为基础。他们的创作活动与工厂、企业的合唱团密切相关。四年后,核心成员加入了Lapm,从此,他们的思想创作也被纳入了Lapm的轨道。还有一个组织叫做“莫斯科作曲家协会”(简称AMA),专门从事轻音乐创作。作品吸收了西方爵士乐的因素。参与者有布伦特、布伦特、c·米柳丁、杜那耶夫斯基、杜那耶夫斯基、波克拉斯和波克拉斯(兄弟,上述派别的对立,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拉蓬”的左倾思潮和宗派情绪,对音乐界影响很大。1932年4月23日,古共(布)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取消了音乐界的“拉蓬”(同时,其他音乐派别也相应消失),成立了整个音乐界。
在卫国战争爆发前近20年的和平时期,苏联音乐创作大为繁荣,几乎在所有音乐流派和形式中都留下了有价值的作品。其中,成就最显著的是歌曲领域。一大批苏联作曲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传播到国外,激励着各国人民为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代表作品有:达维坚科的《budyonny骑兵》、《第一骑兵旅》、《来复枪》、贝莱的《团结全世界无产者》、科瓦利的《青年》、杜那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和《幸福人民进行曲》、阿列克山大罗夫和阿列克山大罗夫的《苏联国歌》、扎哈罗夫和扎哈罗夫的《沿着村庄》等。
在大型声乐作品领域,产生了一些气势磅礴、可歌可泣的作品,如达维坚科的合唱《喧哗的街道》、《在十里之内》、阿列克桑德罗夫的《斯大林大合唱》、普罗科菲耶夫的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沙波林的交响-大合唱《在库利科夫的战场上》、科瓦利的清唱剧《叶眉》。
在舞台音乐创作方面,最早的歌剧如《保卫红色彼得格勒》、《鹰暴》、《突围》等都采用了革命题材,但由于艺术水平不高,很快就从舞台上消失了。随后又出现了一批歌剧,包括肖斯塔科维奇的《鼻子》和《米曾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特琳娜·伊兹米洛娃),捷尔任斯基和加吉别科夫的《沉默的唐》,加吉别科夫的《基奥-奥格雷》,卡巴雷夫和卡巴列夫斯基的《戈拉·布鲁格农》。这些剧种虽然内容和风格不同,但艺术水平不一,有的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好评和批评,引发了音乐界的大事件。但无论是在题材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艺术的熟练程度和发展程度上,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为苏联歌剧艺术的重要里程碑。在舞剧创作方面,格里尔的《红罂粟》是苏联第一部有影响的舞剧,表现了苏联水兵对中国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友谊和同情,但情节过于虚构,缺乏真实性。音乐以俄罗斯传统风格为主,点缀中国五音肖斯塔科维奇的三部作品《黄金时代》、《螺丝钉》、《清流》,但因剧本缺陷未能成为舞台上的保留节目。阿萨菲耶夫的《萨拉杰的眼泪》,巴赫切,A.A .凯赫林的《劳伦蒂亚》,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前两部芭蕾舞剧更艺术地保持了古典音乐的传统风格,而后者采用了现代音乐语言,更具原创性。
在器乐创作领域,如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十六交响曲和第二十一交响曲,舍巴林的交响曲《列宁》,哈恰图良和哈恰图良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五重奏。在哲学的深度上,在反映新生活的面貌和苏联人民的精神气质,以及音乐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创造性上有很多突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除了音乐创作,苏联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也开始了。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音乐学著作,如阿萨菲耶夫的交响乐作品、19世纪初以来的俄罗斯音乐、索勒金斯基的浪漫主义及其一般美学和音乐美学、M.C .佩克利斯的两卷本《俄罗斯音乐史》和T.H .利瓦诺娃、B .费尔曼的两卷本《西欧音乐史》(1940)。
卫国战争到50年代末的音乐1941 6月,德国打响了卫国战争。战争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短时间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群众歌曲。代表作品有《圣战》、《第聂伯河之歌》、《火炮之歌》等战斗进行曲;叙事歌曲如《勇者之歌》、《哦,我的雾》、《无边的雾》、《喧嚣中的布良斯克森林》、《宝石》、抒情歌曲和幽默歌曲如《海港之夜》、《夜莺》、《前线的森林》、《瓦沙-瓦西留克》。
在大型体裁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献给列宁格勒的第七交响曲》。这部作品,以震撼心灵的写实手法和艺术力量,既揭露了法西斯敌人的残暴,又表达了苏联人民保卫祖国的钢铁意志。它像一座不朽的音乐丰碑,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此外,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五交响曲》、哈恰图良的《第二交响曲》、沙波林的清唱剧《为俄罗斯土地而战的传奇》以及乌克兰作曲家什托加连科和什托加连科的《交响曲——我的乌克兰》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战争事件,或直接描述了严酷的战争现实,或充满了哲学思考,音乐既富有戏剧性。战争时期创作成功的音乐舞台作品并不多,其中只有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战争与和平》(初稿完成于1943,当时只上演了一个片段,全剧首演于1955)和哈恰图良的芭蕾舞剧《加亚涅特》是例外。前者不仅刻画了人物形象,而且展现了壮观的历史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后者表达了苏联人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音乐以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引人入胜。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军乐(演奏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作曲家为军乐队创作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伊万诺夫·拉德克维奇的《加斯顿夫上尉》和《人民复仇者》等军乐进行曲。
战后10多年,苏联音乐创作的面貌和规模有了新的发展。首先,反映卫国战争、歌颂人民英雄功绩的主题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交响曲》和歌剧《真正的人》(根据波列沃伊的同名小说改编),卡巴列夫斯基的歌剧《塔拉斯》(根据戈尔巴乔夫的小说《不屈的人》改编),梅图和梅图斯的歌剧《青年近卫军》(根据A.A .法德夫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及大量的群众歌曲,如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共青团员告别歌》。
其次,出现了大量历史、古典、民间神话题材的作品,以及具有哲理、抒情、幽默、讽刺特色的各种内容和形式。代表作品:沙波林的《十二月的聚会》、舍巴林的《驯悍记》(根据W·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改编)、鞑靼作曲家日加诺夫、日加诺夫的《贾利勒》等。歌剧有卡巴列夫斯基的《春天的歌唱》和肖斯塔科维奇的《莫斯科丽华村》。舞剧有格里尔的《青铜骑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诗剧改编)、普罗科菲耶夫的《宝石花的传说》、阿塞拜疆作曲家卡拉耶夫的《七个美人》、哈恰图良的《斯巴达克》、格鲁吉亚作曲家阿·马查瓦里亚尼的《奥赛罗》(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等等。大型器乐作品方面,米亚斯科夫斯基《第27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第7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10交响曲》和《第11交响曲》(1905)、乌克兰作曲家h·利亚托辛斯基《第3交响曲》、格鲁吉亚作曲家塔克塔基什维利《第2交响曲》、卡巴列夫斯基《第2交响曲》声乐创作方面的著名作品有:肖斯塔科维奇《声乐套曲选犹太民谣》
在音乐学领域,科研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了一系列有分量的专著,如阿萨菲耶夫的《格林卡与作为过程2号音的音乐形式》,阿尔什·范格尔对柴科夫斯基创作经历的分析,德鲁斯金的《歌剧与俄罗斯革命歌曲的音乐戏剧结构》,凯尔迪什的三卷本《俄罗斯音乐史》,克列姆列夫和克列姆列夫的《俄罗斯音乐历史》。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对以往信仰的突破,苏联音乐家在言论和创作上更加大胆和自由。很多以前被否定的作品重新上演,很多被批判的作曲家得到了平反,对西方现代派音乐的看法也越来越宽容。随着与外国的广泛文化交流,现代西方音乐,包括前卫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得到了传播。与此同时,苏联音乐家出国访问,参加国际音乐活动,与世界各国的音乐家有更频繁的接触。长期旅居国外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F. Stravinsky)于1962年9月访问苏联,受到热情隆重的接待。一些年轻的苏联作曲家曾经热衷于西方先锋派的各种声音技术的实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音乐的发展一直不均衡。但与过去相比,由于加强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呈现出新的面貌。时至今日,在苏联,民族民间音乐、俄罗斯和外国古典音乐、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群众歌曲和主题严肃的苏联专业音乐创作,以及来自各国的进步音乐,仍然是剧院、音乐厅、广播、电视、电影等各种音乐场合的主角。
同时,苏联制作的西方流行音乐、轻音乐、娱乐音乐在中国也有广阔的市场。曾经有一大批自发的歌手和音乐表演团体,很多内容消极低俗,艺术水平差,遭到舆论谴责和政府取缔,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然而,在一些旅游景点、舞厅、餐馆、酒吧、俱乐部等公共场所,仍然有一些无味、不健康的音乐,以震耳欲聋的声音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如何看待流行音乐,是舆论和音乐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所谓“公民”题材,如歌颂党、祖国、人民、民族友谊、征服宇宙等。,在苏联音乐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歌颂列宁的作品。歌曲《列宁之歌》(A.H .霍尔明的《诺》、《列宁永远与你同在》(图利科夫)、歌剧《乌里扬诺夫兄弟》(梅图斯作曲)、《十月》(穆拉德利作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二交响曲》(1917)、合唱。
与此同时,描写革命和战争的文学名著重新点燃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歌剧有《乐观的悲剧》(根据维什涅夫斯基的同名戏剧改编,霍尔明诺夫作曲)、《维格纳》(根据谢夫林的同名小说改编,斯沃尼姆斯基作曲)、《震惊世界的十天》(根据J·里德的同名作品改编,卡尔明斯基作曲)、《一个人的经历》(根据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捷尔任斯基作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基于瓦西里)
对诗歌和文学的广泛兴趣导致了大量声乐-器乐作品的诞生,其中包括肖斯塔科维奇的声乐交响诗《斯捷潘·拉辛之死》和《第十三交响曲》(均改编自叶夫图申科的诗歌)、《第十四交响曲》(改编自f·加西亚·洛尔卡等人的诗歌)、卡巴列夫斯基的《悼念反法西斯斗争中的遇难者》(改编自罗兹德斯特文斯基的诗歌)。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宁》(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和歌剧《死魂灵》(根据尼古拉·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改编)。
此外,一些作品因其主题和形式的新颖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彼得罗夫的歌剧《彼得一世》改编自一部名为《交响壁画》的清唱剧式作品,布科的《白夜》和《霍尔明的外衣》属于室内歌剧,只有一两个角色。
在创作技法上,苏联作曲家在对各种新颖的现代技法迷恋和实验一段时间后,逐渐转向常规的传统技法。许多作曲家在掌握现代技法的同时,追求音乐语言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努力挖掘民歌的宝藏,并取得了进步。代表作品有:斯维里多夫的《库尔斯克之歌》、塔克塔基什维利的《古里之歌》、布科的《婚礼之歌》、舍德林的管弦乐《嘈杂的谈话之歌》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音乐表演艺术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一时期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艺术家包括:指挥家基塔延科和图尔恰克、钢琴家巴什基洛夫、小提琴家克里莫夫、大提琴家沙赫霍夫斯卡娅、歌唱家韦德涅科夫、涅斯捷连科、涅斯捷连科、奥布拉兹佐娃和奥布拉兹佐娃。由苏联举办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比赛之一。莫斯科的秋天、俄罗斯的冬天和常年举行的现代音乐等音乐节丰富了苏联人民的艺术生活。
音乐学著作方面,近20年来,不仅出版了许多苏联著名作曲家的专著,而且发挥集体智慧,编著了4卷《俄罗斯苏维埃音乐史》、5卷《苏联民族音乐史》、6卷《音乐百科全书》、多卷《外国音乐史》、4卷《20世纪音乐》以及各种音乐技术理论和音乐美学著作。这些著作对苏联和世界音乐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各种专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其中有许多是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取得了积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