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肖邦是什么?(写100多字)

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费德里科·肖邦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的郊区泽拉佐瓦瓦拉。他的父亲是法国教育家,母亲是受过教育的波兰妇女。肖邦从小就热爱音乐。八岁就走上舞台演奏协奏曲,被视为天才。在导师埃尔斯纳(作曲家、小提琴家,时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的指导下,他十五岁就发表了作品,并经常出席音乐会。十八岁去柏林玩,十九岁游览维也纳。回到华沙后,他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音乐家了。1830年,他决定去巴黎学琴。在离开故国的前夕,老师送给他一杯波兰土,肖邦一直带着它,直到去世。在旅途中,他不停地在德国和维也纳的各个地方演奏,第二年9月到达斯图加特。他听到波兰革命失败的消息,满怀悲愤地写下了《革命练习曲》。1795年波兰灭亡,成为沙俄帝国的领土,1830年发生独立运动。因为波兰革命的失败,肖邦放弃了回到祖国的念头,打算在巴黎开辟自己的天地,帮助革命运动。1835年,肖邦前往德累斯顿和莱比锡与门德尔松和舒曼会面。1836年,她爱上了女作家乔治·桑,不久她的肺病加重了。1838年,她和乔治·桑去了马约卡岛休息,后来他们一起生活在巴黎和里昂。1847期间,双方因意见不合而相爱,结束了这段历史上著名的恋情。1848年,他前往英国演出,次年回到巴黎后不久,因肺结核去世,年仅39岁。肖邦的作品除了十七首波兰歌曲、钢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都是钢琴曲。在这些作品中,有两首钢琴协奏曲和三首钢琴奏鸣曲。肖邦对民族主义音乐的贡献是他的60首玛祖卡舞曲和12首波兰舞曲。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错卡是中速,来源于民间庆典音乐;波兰舞曲优雅,最初是16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肖邦将马尔佐带到音乐会上,再次向人们呈现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富丽堂皇和盛况。它使人们想起过去的民族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生活方式的一个特征。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波兰民族音乐风格的杰出作曲家,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在19世纪的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民族音乐风格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肖邦的所有作品都有来自波兰的传统音乐风格,但肖邦的《玛祖卡》更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肖邦在《马祖卡》中使用了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今天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他的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1810 2000年3月1日,肖邦出生在华沙以西50公里的一个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小村庄。他早年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父亲尼古拉·肖邦,法国人,1788岁来到波兰。来波兰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但他很可能在1794年积极参加了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民族抵抗运动,为自己迁入该国的自由而战。1800年,他成为地区总督斯塔罗斯塔的女儿和妻子的法语老师。1802年秋,尼古拉·肖邦接受了路德维希卡·斯卡贝克伯爵夫人的邀请,负责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家人一起住在热列佐瓦沃拉。在这里,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远房亲戚,泰克拉·尤斯特娜·克日雅诺夫斯卡小姐。他们于1806年6月2日结婚,第二个孩子FRYDERYK于1810年6月2日出生。同年,肖邦一家搬到了华沙。肖邦在六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他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家人聘请了一位著名的钢琴老师,沃伊切赫先生。他不仅为年轻的肖邦充分展示了音乐之美,也让他熟悉了一大批音乐大师的作品。他的教学充满了趣味和智慧,这为肖邦作为钢琴家的个性和创造力奠定了基础。肖邦的第一场演出是在拉德兹维家族宫殿的慈善音乐会,当时他只有8岁。1818华沙日报写道:“他不仅能完美轻松地演奏最难的钢琴作品,还能创作出有趣的舞曲和变奏曲。”后来,肖邦经常出现在达官贵人的豪宅里。后来肖邦的父母意识到,没有专业的教育,即使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也做不到。所以他们决定给肖邦一个系统的专业教育。肖邦于1926年从华沙吕克昂学院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埃尔斯纳先生。在此期间,肖邦创作了大部分钢琴和管弦乐作品,包括降B大调第二变奏曲、带有波兰旋律的A大调第13号幻想曲、F大调第14号回旋曲、C小调第四钢琴奏鸣曲、G小调第八小提琴与大提琴以及波罗乃兹、马祖卡和圆舞曲。埃尔斯纳很快意识到肖邦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积极引导和保护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在肖邦的第二个学年报告中,他写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后:“非凡的能力,音乐天才”。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开始想在欧洲各大音乐中心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维也纳,在那里他们都取得了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巨大成功。1829,“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上的评论写道:“肖邦征服了所有人,因为人们不仅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从他的表演和创作的原始性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表演绝对不是技巧的炫耀,这就是做艺人和装腔作势的区别。让我们从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真正的艺术家。”其他评论也写道:“伟大的作品”、“漂亮的表演”、“难以形容的技巧”等等。这些都是肖邦的音乐天赋第一次得到国际认可。20岁时,肖邦在华沙以E小调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闻名。此后不久,他决定出国。在这个外国统治的国家,政治形式不断紧张,革命迫在眉睫。这种情况下对他音乐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他在1830的2月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参加欢送会的有他的家人,他的初恋KONSTANCJA,ELSNER教授和一些朋友。肖邦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永远离开祖国,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充满无数欢乐和痛苦的人生将永远伴随着无尽的乡愁。在他的第二故乡巴黎,肖邦很快就和当时的一群艺术家交上了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和席勒。主要从事创作和教学工作,偶尔参加音乐会。他不想成为钢琴家,因为19世纪的钢琴家,就是用各种演奏技巧取悦观众,赢得名利。肖邦想向观众展示音乐的真正美。他的演奏风格与大众普遍接受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拿来与当代钢琴家相提并论。这种比较通常对肖邦有利。英国杰出的钢琴家、指挥家查尔斯·哈雷曾说,“与肖邦相比,卡尔克布伦纳只是个孩子”。海因里希·海涅说,“李斯特让除了钢琴大师肖邦以外的所有钢琴家黯然失色”。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肖邦有着非凡的钢琴技巧,他可以成为钢琴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他宁愿为真正能理解他的音乐的艺术观众演奏。除此之外,肖邦一生只举行了30场公开音乐会。听过肖邦“学习”音乐会的人都强烈认为,只有在这种朋友之间的私人音乐会上,伟大的艺术家才能阐释音乐的真谛,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肖邦作为作曲家而闻名。最有利的证明就是肖邦创造性的艺术成就不断被更多的世界观众接受和传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以非凡的艺术才华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个专注于一件乐器创作的作曲家。尽管华沙的音乐团体,包括埃尔斯纳教授,都建议他可以创作一些歌剧和管弦乐作品,但肖邦认为,在那个年纪,只有通过钢琴,他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包括波罗乃兹、玛祖卡、圆舞曲、夜曲、奏鸣曲、前奏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和变奏曲。他是当时一位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1848在英国举行的音乐会后,伦敦《每日新闻》写道,“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肖邦杰出的创作才华和他表达作品的能力。他独特的音乐风格是之前任何大师都不可能有的。我们从未听过如此美妙和激动人心的音乐。久病之后,肖邦于1849年在法国巴黎逝世。但他留给波兰的心和每一首音乐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情。临死前,他对妹妹说:“把我的心灵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