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的哪座教堂保留了二战被炸毁时的残骸以作警世?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德语:Kaiser-Wilhelm-Ged?chtniskirch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纪念德意志帝国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严重,战后保留了教堂钟楼的残骸,并在周围建造了新教堂和钟楼、礼拜堂和前厅,旧建筑和新建筑的合二为一给人压迫感,作为警世战争的纪念。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建造一座教堂,以纪念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威廉一世,并命名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教堂于1891年3月22日奠基,1895年9月1日落成,它是一座带有哥德式元素的新罗马式建筑,建筑装饰使用了马赛克、浮雕和雕塑,它成为当时刚刚建立的柏林城西的一个亮点和出色的建筑作品。威廉二世相当重视这座教堂的建造,他亲自挑选了设计方案,并为设计出谋划策,还多次亲临建筑工地,但是在经济上皇室却未拨出分文,总***680万金马克的建设费用完全摊派到德国的各省。 教堂的设计者是当时声名显赫的皇家建筑师弗兰茨·施韦希特(Franz Schwechte,1841年8月12日—1924年8月11日),他出生在科隆,曾为科隆所在的莱茵兰地区设计了多座罗马式教堂,他给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定下了新罗马式风格的设计方案,教堂的许多细节都直接继承了莱茵兰地区教堂的特点,比如不对称的走道和凝灰岩的外墙,凝灰岩在莱茵兰地区的教堂被普遍使用,但是在布兰登堡却不曾使用过,它结构疏松并不适合于布兰登堡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堂有5座相当有特色的钟楼,其中的主钟楼高113米,当时是柏林的最高建筑。由于这座教堂的成功,新罗马式建筑一度风靡整个德国。教堂内部的装修也非常精致,前厅由马赛克艺术作品装饰,下方是供霍亨索伦王朝的皇室成员礼拜之用的十字架,它象征著当时普遍接受的君权神授说,这件作品和它所表达的意义对于威廉二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纪念大厅内的画作由德国雕塑家阿道夫·布吕特(Adolf Brütt,1855年5月10日—1939年11月6日)在1906年完成,画作展现的是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的建造,也受到了极端保守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牧师阿道夫·施托克(Adolf Stoecker,1835年12月11日—1909年2月2日)的影响,在他的推动下兴起了福音派教堂的建造风潮,早在威廉二世即位前的1887年,施托克就试图赢得威廉二世对于他理想的支持。威廉二世同他之间的关系,引起了政界的争论,成为威廉二世同帝国首相俾斯麦之间的第一次严重分歧,俾斯麦最终在1890年被逼辞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在1943年11月的盟军轰炸中被严重损毁。战后,人们起先想在教堂残骸中新建一座亮丽的教堂,此后在1957年3月的一场为新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而举办的建筑设计比赛中,来自卡尔斯鲁厄大学建筑学教授埃贡·艾尔曼(Egon Eiermann,1904年9月29日—1970年7月19日)的设计脱颖而出,他计划将残骸完全拆除并建造一座现代风格的新教堂。然而这一设计的获奖引起了柏林市民的极大争议和反对,柏林市民希望保留旧教堂的残骸以示纪念。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68米高的旧教堂钟楼残骸得以保留和保护,以警世战争,残骸周围则依照艾尔曼的方案建造四栋新建筑:八边形的教堂中殿、六边形的钟楼、四边形的礼拜堂以及前厅。艾尔曼也为教堂内室设计了圣坛、洗礼池和蜡烛台等。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成为艾尔曼一生众多辉煌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1961年12月17日圣诞节前夕,奥托迪·贝利乌斯(Otto Dibelius,1880年5月15日—1967年1月31日)主教为新建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揭幕。 新教堂的一个特色是分成格状的墙壁,由超过3万块玻璃窗组成,由法国玻璃艺术家加布里尔·洛伊尔(Gabriel Loire)在法国沙特尔的工作室完成,他曾为法国的约400座教堂和世界上不计其数的教堂设计过玻璃幕墙和玻璃窗。洛伊尔将彩色的玻璃切割成不规则的小块,重新组合成正方形,嵌入混凝土铸成的墙壁格子中。玻璃碎片将照射上来的光线折射出去,产生宝石切割般的效果。夜晚教堂被彩色光照亮,而白天折射后的阳光呈现蓝色透入教堂内室。双层的外墙结构起到隔音的效果。
参考: zh. *** /w/index?title=%E5%A8%81%E5%BB%89%E7%9A%87%E5%B8%9D%E7%BA%AA%E5%BF%B5%E6%95%99%E5%A0%82&variant=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