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评价董卿的节目《朗读者》?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结合
《朗读者》的节目定位是文化情感类,不止步于单纯的读书节目,导演的用心更在文字背后“人“的故事:“朗读者”将情感与作者当年的境遇连通,让那些作者不能够充分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情感,通过朗读,穿越生命和时间,重新拥有灵魂。
当清新风成为趋势,我们离一个有格调的综艺界还有多远?
在娱乐类节目走向拼明星、拼资源、拼话题的死胡同时,文化类综艺正在悄悄发力,逐渐崭露头角。从2016年末到17年开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引发的话题度和高口碑不由得让业内人士乐观的预估,文化类节目的春天来了。荧屏吹起的这阵“清新风”,似乎很合看腻了满屏都是明星玩游戏的观众口味。为期一年的策划,《朗读者》是董卿担任制作人的首秀,节目首播后,豆瓣评分当晚高达9.5,截至发稿时评分降到9.3,但这也算综艺里顶好的成绩了。微博话题讨论达41万次,播出后连续两个小时霸占热搜总榜,附带着嘉宾张梓琳、许渊冲的名字也冲上热搜。节目的格调雅。先说舞美。节目一开场,布置成图书馆的舞台中央,一扇门缓缓开启,主持人董卿,从云烟里走出,简直美如画。简直契合博尔赫斯那句:如果有天堂,那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一盏灯,一本书,一位朗读者。音乐可以说是节目最大的彩蛋。先不提乐声萦绕耳畔,和娓娓道来的朗读配合默契,节目邀请了李云迪担任开场主旋律的弹奏,并以胡德夫的一首《匆匆》作为节目的结束。对音乐尚能如此,制作方对节目的高要求可见一斑。节目有个闪光的细节:董卿欢迎嘉宾的时候都是直呼其名,不带头衔。无论星素,无论地位。除了文字以外,这个节目真正做到了只关注“人”,关注他们最朴实的情感,和最平凡的遇见。这里没有联想总裁柳传志,只有一位为儿子的婚事而喜悦的父亲;没有世界小姐张梓琳,只有一位新晋母亲对女儿的柔情。
《朗读者》带来的另一惊喜是,央视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央视在文化类节目的布局,可谓是深深浅浅,艰难走到今天。回望文化类节目的好时光,不得不提曾走出过易中天、纪连海、马未都的《百家讲坛》。最火爆时堪称学术界的“造星机器”,但定位精英化、选题越走越窄、观众的审美疲劳、致使它最终抗不住竞争,走下神坛。易中天在百家讲坛
近几年接连推出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大会系列”的益智对抗节目,是对文化类节目的有益探索。但益智类节目模式自带的弊端,也让许多人有了担忧:再难写的字,生僻的成语也极易被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模式破解,长此以往,竞技类节目会走进误区。成功收官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竞技之上,更生动展现了诗词之于民族心灵的荡涤,告诉我们“现象级”的延续,需要创新的同时也要持续保持戒备。
而《朗读者》不失为是央视最出彩的一次出击。几年的坚守,艰难的探索,不忘的初心,希望文化类节目这股清流能泉水不断,越走越远。
从某天起,身边朋友们用于表达情绪的词说来说去就那几个,突然发现,我们的情感正愈发走向单一苍白。
当泛滥的网络语言入侵生活,我们被粗暴的、千篇一律的表达捆绑,逐渐开始随着潮流用“high”,“爽”,“猴开心”表示快乐;用“蓝瘦香菇”,“宝宝不开心了”表达低落;用“毁三观”,“人设崩塌”,表达不认同。情绪失去了丰富表达,情感自然也淡漠起来。
别忘了,文字之美,可以言志,亦可传情。我想《朗读者》最大的意义便是,对我们已经麻木的情感,给予最温柔的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