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金的探索新的音乐语言

1978年刘文金跟随中国艺术团访美,那是刘文金第一次出国。在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巨大的落差面前,刘文金感受着异国他乡的陌生。在参观联合国大厦的时候,一幅巨大的长城壁毯突然映入他的眼

帘,他仿佛一下子感受到了祖国的召唤,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激荡着他的心胸,创作的欲望也骤然涌起。他想到以长城为主题的器乐作品还几乎没有,就有心创作一部恢宏的作品向世界展现长城的风采。在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倡议下,他决定用二胡协奏曲的方式完成作品的创作。回国后,刘文金不止一次去长城感受,寻找长城在中国人心灵中所激发的情感。他竭力寻找那种能感染更多的听众的更普遍的情感。

长城这种民族题材的作品,自然跟《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不同。它在音乐语言上尽可能地容纳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将这些音乐元素有效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大中国风韵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表现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刘文金听中国古典音乐,对各地的戏曲音乐也从头学过,力求寻找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能表现中国的宏伟气派的音乐语言。 在乐曲结构上,刘文金面临的困难是,二胡协奏曲并不擅长描绘雄伟壮观的场面,它更擅长的是抒情。出于这种考虑,刘文金将乐曲的结构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关山行》,这段乐曲好像一位诗人漫步于长城之上,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辉煌,也感受着如今长城内外的气象万千;第二章《烽火操》描绘了古往今来,无数将士在烽火台下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场面,更在于表现其中所洋溢着的壮烈的民族精神;第三章《忠魂祭》,仿佛是对千百年来无数为保疆土而牺牲的战士祭祀哀悼,其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刘文金在创作时几度泪下;第四章《遥望篇》,则是对民族未来的展望,呈现出勃勃生机,坚忍不拔,对未来充满无比的信念和信心。这样一种结构就贯穿了对民族沧桑、磨难、抗争和期望的深厚情感,将一种二胡协奏曲本不擅长的题材转而变为它的特长,也把大叙事创作的理念引入二胡创作,拓展了二胡的表现功能。1984年,这首《长城随想》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这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神韵的协奏曲,被誉为当代二胡作品新的里程碑,在海内外影响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