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诗词《念奴桥.昆仑》

《念奴娇·昆仑》近现代: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释义:

破空而出了,

莽莽昆仑山,

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

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

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

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

你的千年功过是非,

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

不要你如此高峻,

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

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

把你斩为三片呢?

一片送给欧洲,

一片赠予美洲,

一片留在东方。

在这和平世界里,

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扩展资料:

《念奴娇?昆仑》一词写于1935年9月。

据红军长征史,1935年9月17日凌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2师第4团攻克岷山的天险腊子口,随即翻越主峰高达3946米的达拉梁。

达拉梁是山名,位于川甘之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自古以来当地人们就习惯地将达拉梁称为岷山。岷县西部又有山名崆峒山,为六盘山之支脉,所以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山。崆峒山是传说中的黄帝得道处,是道教的一座圣山。

9月18日,毛泽东随红1军团翻越达拉梁,傍晚即宿住岷县麻子川乡的旋窝村,在此住宿两晚。

据《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编著,1987年1月)记:“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达拉梁,毛泽东写下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文记: “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

据以上资料,《念奴娇?昆仑》与《七律?长征》均写作于甘肃岷县之岷山地区,写作时间当为1935年9月17日——18日前后。

腊子口战斗胜利后,毛泽东攀越达拉梁而登上岷山峰顶,触景生情。“更喜岷山千里雪”——毛泽东于此地瞭望岷山雪景,放眼千里雪山,遂有感而写作了这两首传颂千古的诗篇,即《念奴娇?昆仑》与《七律?长征》。

所以毛泽东此词序又曰:“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岷山,是自川北到甘肃南部逶迤千里的中国西部之一大山脉。全长约500公里,最高峰雪宝顶位于四川松潘境内,海拔5588米。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经过其地。 但是,毛泽东这首《念奴娇》词副标题所署却是昆仑山,而并非岷山。

昆仑山,位置在西藏、新疆和青海之间,距离毛泽东写词时所在的甘肃岷山有千里之遥。昆仑西接中亚之帕米尔高原,东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海拔6000米以上,最高峰达7700米。

昆仑山是古代著名的神话之山,传说上通北极,是天柱所在。据古代的神话,昆仑山上有瑶池、玉苑、高城、悬圃(空中花园)等仙境。

毛泽东写作《念奴娇?昆仑》时所登临的雪山,并不是昆仑山,而是岷山。

岷山北起甘肃东南的岷县南部,南至四川西部的峨眉山,逶迤连绵有“千里岷山”之称。夏日高峰积雪不化,故有“岷山自古千里雪”之说。

毛泽东在这首《念奴娇?昆仑》中,实际所写既不是昆仑也不是岷山。他只是以岷山——昆仑山作为一种情志所寄托的抽象象征物而已。

毛泽东这首词中的所谓“昆仑”,又究竟是什么的象征呢?——那也就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念奴娇》词的最后一句(诗眼)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此言实际抒发了作者对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一种构想。

而句中所说的“同此凉热”之“此”字,尤须特别注意。——这个所谓“此”是指哪里?那就是指“中国”。所谓“同此凉热”,也就是全球之寒暑凉热,应当以中国为尺度,应当同于中国!

藐视洪荒,主宰宇宙,以中国为中心本位而反对全球帝国主义——此即为毛泽东《念奴娇》一词的宏大叙事与深刻寓意。

百度百科——念奴娇·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