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测试节奏的强弱

方法:

听一首歌,中间关掉声音,自己哼几句,然后打开声音。看歌和歌的区别,节奏越少越好。

玩音乐游戏,高分往往说明节奏感强。

去CD店或者下载一些压力小的歌曲,最好是舞曲,然后大声播放,最好是用低音炮。你能感觉到地面在震动,那种震动就是节奏,所以要打拍子。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强烈的节奏感。

延伸: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

第一,听——对节奏的感知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儿童的音乐能力与听觉发展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为孩子提供了各种发展听力的条件,玩了很多训练听力的游戏,让孩子掌握了听力技巧,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要素。

根据孩子的发育,听音乐走,跑,跳,停。孩子听音乐做动作,让音乐指挥孩子。在平时,我们经常会做一些由简单到难的有节奏的游戏。比如在跳起来的活动中,通过鼓让孩子有节奏地跳。如果鼓声快,袋鼠就会出去玩,如果鼓声慢,袋鼠妈妈就会来。还有“鱼鱼在水里游”。我听到三角慢慢地敲着,小鱼自由自在地游着。听到快声,大鲨鱼来了,小鱼要赶紧游到呼啦圈里。刚开始有的孩子不听节奏,随意做自己的动作。经过多次游戏,孩子知道鼓是老师的口令,要听鼓的节奏,行动起来。

第二,看——学习节奏

图集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幼儿来说,简单的节奏图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枯燥、难懂,对学习不感兴趣。用生动的地图来表现节奏,不仅能吸引孩子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容易理解,更好地学习节奏。比如在《美丽的蝴蝶》的学习中,我们练习乐句,引导孩子保持平稳的节拍。在教材中,我们用的是《蝴蝶图谱》,每只蝴蝶代表一拍,一共做了四个短语,让孩子指着图片唱。这种形象的图集可以帮助孩子快速掌握节奏,并通过肢体动作或乐器表达出来。另外,在《小乌龟》的活动中,教材使用了专门的图集:根据歌词,图集里有四个地方:山坡、森林、糖果店、操场。学唱歌的时候,老师在图谱上示范小乌龟,唱到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小乌龟就到了相应的地方。在如此生动的演示中,孩子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了短语的准确性。

第三,动作——表现节奏

孩子要想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节奏,就必须用动作,不仅要让他们动手,还要让他们活动腿脚。“动量”训练是奥尔夫教学中一种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肢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感的生理基础,对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蹬车、走、跑、跳,这些都是孩子喜欢且容易掌握的动作。因此,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节奏。比如小猫走路,乌龟爬行,小马奔跑等。都可以让孩子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展示。比如在《老鼠与小花猫》中,孩子可以通过拍手来学习节奏,同时还可以开动脑筋,想出拍肩拍腿拍脚等各种动作。

四、唱游——加强节奏

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老师可以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学习节奏。为了避免无聊,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经常使用一些散步、跑步的游戏。比如在“鱼鱼在水里游”的活动中,小朋友和小鱼一起学游泳的时候,老师选择三角形来玩,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孩子一定要专心听讲看,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看似是游戏,其实是节奏练习。幼儿更喜欢这种方式,容易接受。同样,在童谣《小猪》中,我们不仅以地图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节奏,还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节奏。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写着“灭蚊”,另一组拍手做灭蚊。“××××”表示说“打蚊子”,0处的拍手表示打蚊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学得有趣,也不知不觉学会了节奏。在这些游戏活动的帮助下,孩子可以投入到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的活动中,并且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会主动动脑,从而在老师有意识的指导下捕捉节奏、掌握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