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打匈奴的详细经过
秦始皇的功绩之一就是历史上秦攻匈奴之战。嬴政派大将蒙恬出战,蒙恬率军攻占河南(今内蒙古黄河干流以南河套地区),占领阳山(内蒙古吴佳以北),设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吉古城)。
战争结束后,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包括对原来由秦、燕、赵修筑的长城进行了增建和修缮,建立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中原汉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两千年的堡垒。
秀池路提高工资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修了赤道,提高了工资。统一六国后的同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修建赤道。第一条是通往北地(郡治伊曲,今甘肃宁县西北)和陇西(郡治滴道,今甘肃临洮)。秦始皇做皇帝后的第一个视察工作就是去北帝和陇西视察防务。作为始皇帝设立了黄(今山东黄县东)、隗(今山东福山)、琅邪(今山东胶南)三个粮仓,为北方事务提供后勤保障。
所以在那些日子里,秦始皇向东旅行,特别是访问了右北平、渔阳、上谷、戴军、雁门、云中和尚军。视察结束后,秦始皇下达了发兵30万北上打匈奴的决定。之后,秦始皇派蒙恬到郡守匈奴。
收复河南土地
秦帝国把这次战役的目标定为收复河南土地,恢复赵武灵王开辟的边境,是明智而务实的。匈奴主力大部分在阴山和贺兰山,南下河南土地的力量相对较弱。秦国备战多年,进攻很猛。蒙恬率领30万大军经陇西北上,迅速攻占河套北部。与此同时,北方的秦军和陇西也攻打河套南部。
面对秦帝国的突然强大,匈奴人措手不及。河南的匈奴兵多为分散的部落,根本无法抵抗大秦的铁骑,接连溃败。秦国迅速收复河南,并推至北河(今吴家河)。
北追匈奴
在争夺河南之地后,蒙恬清醒地认识到,匈奴必然不甘心失去河南之地,一定会组织反击。于是先下手为强,第二年渡河带领主力,进入阴山、贺兰山高地,在高雀、阳山、北法克找到匈奴主力,与之展开激战。
匈奴首领头曼正在集结军队,准备南下。没想到,秦军又被杀了,措手不及,而秦军在兵力、人数、军火上都有优势。蒙恬的部队连战告捷,对匈奴打击很大。头曼汗被迫退出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向北撤退了700多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地区游牧。
至此,蒙恬与匈奴作战,轻松获胜。此后,蒙恬30万大军驻守北方,威慑匈奴。秦始皇随后在河南设置九原郡和34郡,并于公元前211年北迁三万户,开发河南,使之成为富饶的新秦和抗击匈奴的后方基地。
建造长城
迫于形势,在与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修建了从临洮(甘肃岷县)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在抵御匈奴骚扰,保证内地人民生产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方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目的是减轻人民的负担。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骑兵活动非常广泛。如果没有长城,将需要许多军队来保卫它们,这将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没有创造长城,他只是把秦、赵、燕北部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但史书把长城造成的一切苦难都归咎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原来国与国之间是有一些长城的,只是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各国之间的长城拆掉,然后把秦、赵、燕国北部的长城连起来,防止匈奴南侵。
开拓边疆
为了进一步巩固在这里的统治,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将三万余户迁到北河、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开垦生产用地,开辟边疆。这种大规模的迁徙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也有效地制止了匈奴的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