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乐器的使用与文化差异

广义的音乐应该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的精华的结晶形式。所以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文化差异导致审美差异、音乐创作差异、音乐观念差异、乐器发展差异等等。

首先是审美差异:如《中国音乐美学概论》中所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但仍是虚无,求空,讲求神韵,求深刻,求意境,求生动,强调直觉和悟性,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追求深刻、强调理性和思想性、以现实、意义和情感为精神支柱的审美特征形成鲜明对比。”在我看来,今天的音乐美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现儒家思想的和谐和礼仪之美;道家自然,天人合一;佛教的空灵,悟性,禅都是比较主观的。这与中国追求神韵、重视书画意境的审美趣味有关。因此,更应该强调和谐、美丽、深刻和宽广的胸怀。它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自然表达,突出“情”与“景”的交融。在西方戏剧发展的大背景下,西方古典音乐注重审美和功能性,所以更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著称,突出主客对立,大多带有戏剧或悲剧色彩,体现了一种艺术精神的“宏大”。所以音域宽广,曲调浑厚,情感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与音乐观念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整的作曲理论和规则,很容易失传。另一方面,西方古典音乐在技术层面上有理论和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频文档,易于传播。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西方古典音乐更注重和声。就像中国的书画讲究线条的艺术;西洋画讲究表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和韵味,西方古典音乐更注重节奏和气势。就像中国的绘画讲究写意,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洋画讲究写实,表现宏大场面。第三,乐器发展的差异: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多为单音和旋律,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大多不会演奏和声。如长笛、二胡等。,但乐器越简单,意境越能悠远(中国的水墨画就像黑墨一样简单,却能变出各种形态)。比如简单原始的陶制乐器,就能吹出永恒的禅定。中国的民族乐器,如琵琶、扬琴、箫、笙、唢呐等,多以丝竹为材料,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和、细腻、清晰的音乐特点。西方的乐器,如圆号、小号和萨克斯管,大多是用金属制成的。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多声部的,所以很多乐器都很复杂,而且机制精细复杂,很多都能弹和声,比如钢琴,吉他。所以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音乐创作手法和审美上存在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他们未来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西方音乐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注重情感和音韵,而两种外国音乐注重音乐本身的和谐;中国的音乐发展是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而西方音乐发展的特点是块状结构和阶段性;中国的音乐体现为简单的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跨越三维织体思维,更注重和声;中国的音乐语言是心理性的,略显正式,可变性强,结构开放,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封闭。中国的音乐还是善美的,追求空灵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的音乐讲究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思维清晰而现实。

中西音乐功能的这种差异,根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西方文化重视外来知识的获取,而中国文化重视自己生活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以知识为基础,而中国文化传统以生活为基础。所谓知识本位的本体论,就是西方人把知识的获取作为自己生活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人性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在西方人两千年的信仰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是理性的花朵,是智慧的结晶。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人就以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而闻名。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对知识的追求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手段,更是自己生活的直接所在,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在古希腊人看来,除了知识的科学,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也没有什么能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生存的意义。

与西方文化追求知识不同,中国文化选择了生活。总的来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生活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生活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生活艺术。中国最流行的知识是养生之学,中国持续时间最长、最流行、影响最大的思潮也是人生思潮。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生活化的文化。所谓生活化,就是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幸福和长久的生活。当然,生命的快乐和长寿首先体现在身体和感官上,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用灵魂轻视身体,用理性禁锢感性。相反,中国文化以感性为本体,将理性融于感性,将灵魂归入肉体。中国文化有强烈的客观化倾向。所谓对象化,就是把整个生命的意图指向身体的需要和满足。老子说,以圣人之道治,以虚其心,以强其腹,以弱其志,以强其骨,往往使其无知无欲,使知其夫者不敢为之。也有说圣人是为胃而不是为目的,就包含这个意思。

追求知识,了解自然,西方文化天然具有外向性格,表现出强烈的征服和占有外部世界的欲望。关注生命,追求幸福,自然会使中国文化自足自足自足,使其具有趋同性和封闭性的特征。西方文化重在知识的获得,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有组织的,所以其心智的结构是开放的,这需要通过外在的实践来检验和证实,也只有在这种验证中才能证实其智慧和力量。中国文化不是。中国文化重在生活的享受,而生活纯粹是个人拥有的,享受只是个人感官的特权,所以它的精神结构是封闭的,不需要外界的证明,也不需要第三方的认可,只要个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够了。因为这种差异,中国人的内心不需要一个外部世界来支撑和证明他们,而是支撑自己,证明自己;它在自己的世界里沾沾自喜,自给自足。比如在学术研究上,西方注重的是体系的完备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证明的充分性,因为他们的成果需要经过外部实践的检验,需要被对方(读者)说服,只有他们的成果得到验证,被读者说服,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中国则不注重体系的完备性,逻辑的严密性,证明的充分性,这些在中国的学术中可有可无,强弱分明。中国的学术重点是直观把握和洞察事物的深度,所以往往只写出思考的结果和问题的结论,根本不做逻辑推理或事实论证。中国的哲学从来都是以语录的形式写成的,这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是因为,在中国学者看来,他把自己悟出的东西写出来就够了,不需要说服读者。中国学者当然对读者有自己的期待,但这种期待不是被说服,而是能引发他们做出同样的体验和感悟。而且,尽管有所期待,但他们并不执着,也不勉强,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著述是自我满足、自给自足的。西方音乐重在娱人,中国音乐重在娱己,这是由这一点决定的。注重娱乐,即注重他人是否被娱乐,恰恰与西方学术注重他人是否被说服有关;自娱自乐就是在音乐活动中注重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显然与中国的学术自给自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