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生平和成就
第一,生活经历
巴赫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接受音乐教育,父母去世后,他去奥尔德罗夫和吕讷堡学习。
毕业后,巴赫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格岑(1703 ~ 1708)担任管风琴师,后来巴赫担任魏玛(1708 ~ 1717)和克尔滕(1765438+)。
巴赫一生多产。除了歌剧,他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音乐形式,包括清唱剧(出于教会和世俗的目的,以及激情和戏剧)、经典歌曲、弥撒、圣歌、各种独奏、组曲、室内乐和协奏曲等。巴赫将自己对乐器的理解与各种音乐形式相结合,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
第二,成就
1,巴赫把音乐从声乐为主体发展到器乐为主体,使器乐演奏技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巴赫之前的音乐以声乐为主,很少使用乐器作为伴奏。器乐没有独立的地位。巴赫充分发挥了古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明了五指弹键盘的指法。
2.巴赫最初在作曲中应用了12平均音阶。“十二平均音阶”是将一个音阶的音程分成十二等份,其中一等份分为半音,另一等份分为全音。这种音乐理论是由法国音乐理论家拉莫尔倡导的。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从未付诸实施。
3.巴赫是16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融合了荷兰、意大利、法国音乐的作曲家,被誉为“现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不仅逻辑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具有内在的哲理性和深刻性。由于他对人道主义的崇高信仰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充满活力和人情味。
扩展数据
性格评估
卡拉扬说:“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听巴赫的音乐。就像清泉流过我内心的音乐,帮助我矫正听力。如果你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龙·图雷说:“巴赫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后代,甚至不是为了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野心并没有超出他的城市甚至他的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只是为了下一个周日而工作,准备一首新作品或者修改一首老调,从来不考虑出版。世界上再也没有一部杰作的构思和做法如此幼稚了!”
歌德对巴赫音乐的评价非常精辟:“这就像一场永恒而和谐的对话,就像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我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耳朵,没有眼睛,没有其他感官,也不需要用。里面有节奏,一个接一个出来。”
德国伟大的剧作家、政论家莱辛这样评价巴赫:“天才即使不是出生在极度贫困中,也是出生在非常困难的阶层。”
百度百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